昨天有吧友问到AMC和投行工作的优劣,我潜在认为他是在决定去AMC还是投行工作。正好昨晚看到决策的章节,今天就探讨一下决策。书中提到“道德决策法”(以前真没听说,哈哈),只是无意识的也在用这种决策思路。认真反思后发现,自己做决策是并没有明确的方法,心在想,这好危险啊,给我做领导,还不得带大家把东、西、南、北墙撞个遍啊。所以必须认真思考一下决策这玩意。
可能大部分没有意识到自己很少做决策,也没有明确的决策方法。尽管学校教过决策树方法,但是这个很难应对复杂性难题,权重就很难确定啊。
若不是领导岗位,大部分很很少去做决策,通常大部分只做读哪个大学、选哪个专业、去哪个单位等少量决策。吃什么菜这是算决策吗,我以为这是简单选择而已,不会对事业和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高手》中决策这章说道,大部分做决策是采用“道德决策法”,就是用一张白纸,中间画一条线,左边写优势而右边写劣势,然后把优势优的程度与劣势劣的程度相当的对等划线,忽略掉,最后哪边剩下的数量多,就作出相应的决策。猴子经过玉米地,看见大大的玉米很想吃,就摘了满满的玉米,摘完回家的路上又看到粉红的桃子,他被桃子吸引的口水直流,丢了玉米捡桃子,又到西瓜地时,看见圆圆大西瓜,想着红红的瓜汁的可口感觉,他抛了玉米抱了几个大西瓜。这个故事比较夸张,但是可能很多人做决策应该只是考虑到优势,而没有考虑到劣势,更别说“道德决策法”。其实“道德决策法”也不算高明,比如某名校知名教授现在年薪20万,育有10个孩子,想想以后再北京要买10套房,鸭梨山大啊,正巧有个万亿富豪找他教育自己的小孩以及有时做自己的顾问,年薪50万。你说教授是该全职富豪那,还是留在学校?他最后的选择是留在学校,但也不拒绝富豪,与富豪达成约定:教授安排一名全职教师给富豪的小孩,自己全权控制教师的授课,然后富豪有顾问需求时,他临时过去。现在假如,教授用“道德决策法”,可能因为钱多、富豪待人很好等优势就决定全职去富豪那,也可能因为担心富豪人品不好、学术自由受限而拒绝去,两种路都不是教授想看到的,所以他主动向自己身边的朋友、专家求助,每个人都提出很多的优劣势分析,最后他寻找到了第三条路。故事都是简化和抽象的,我想决策的具体步骤,受限要明白双方需求点,嘴上说的和心里要的往往不那么一致,然后通过朋友、专家等充分了解各种优劣势,然后尽量作出两全其美的决策。
最后,决策其实也可以用概念轮解释。生活中有些事是随机的,考上大学可能会说是努力的结果,比赛的第一名可能会说是勤奋加天赋的结果,但是彩票中奖那就是个随机的事,每天研究出号基本没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你做的很多事都不一定达到目标,但这里要分清失败还是误差,离目标多近是误差要事先有个预期,这样没达到目标给人的心态是不一样的。领导决策就应该排除掉随机的事,有些工作错误是随机的,那只需要承认错误,不要对制度和规定做修改,然后做出的决策一定设置一个误差,这样是不是显得更理性呢。
补充:~~~~~~~~~~~~~~~~~~~~~~~~
闲来无事时,又看了一会书并思考决策这事。发现只分析到了决策中有哪些选项的问题?实际应该要考虑到评估每个选项的优劣,然后从这些选项中选一个,最后要对不确定性做好准备。
比如,买哪只股票的问题(假如你只想买2只),首先你可能会选择5只股票在自己的观察中,然后你要评估每只股票的优劣,然后买入两支股票,最后做好止损和止盈标准。我觉得股票的例子很好,很多人都在股市的亏钱,那是因为我们虽有完整的决策流程,但这个决策流程可能是不完善的。第一步选出5只股票过程,就很有可能没有筛选出股价会增长的股票,就算其中有两支非常具有上涨潜力,但是你评估各票优势的时候,并没有客观去评估,而是带着先入为主的观念选择脑海中第一次出现的“好”股票。即使前面的过程都选到了可能大涨的股票,但是在股价某一天一个大的跌幅(未达止损那种),你就卖出了。欢迎对号入座,哈哈哈。
所以,分析自己有哪些选项时,尽量扩宽眼界,书中提到一个研究:对象A祖,被告知有一部电影的DVD,这部电影是你喜欢的某明星主演的,要价80元。对象B组,被告知有一部电影的DVD,这部电影是你喜欢的某明星主演的,要价80元,你是愿意买这个DVD,还是用着80元去做其他你想做的事。结果是A组愿意购买的人士80%,B组是55%。多一个选项对决策有如此大的作用啊。在比如,在犹豫买茅台的股票,还是白云山股票的时候,是不是可以考虑买一个医疗消费类的基金呢,又或者去买期权,这么多选项后可能就不选择直接买股票了。
评估选项优劣的时候,可以多借鉴他人的做法。股票选择就有很多大师的著作和思想,难在自己贯彻。
为不确定性做好准备也特别重要,股票的突然大跌,只要没到预定止损线就不放弃,心态好了,盈利的可能会大得多。工作上的事考虑到不确定性,自己就不会慌张,不会乱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