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撒哈拉沙漠之后,我真的是质疑三毛的。 一个人的经历,怎么可能丰富到如此程度,那些经历实在太过精彩,精彩到让我感觉情节像电影剧本一般。
为什么如是说呢,挑几章故事来简述一下吧:
-
在《死果》一章,三毛不小心捡回来一个奇特的吊坠,结果发生一系列噩运,差点丢命。 后来邻居才告知,这是毛里塔尼亚传过来最恶毒的巫术。打开吊坠,里面真有一张符咒。
《观浴记》一章,三毛意外发现她们所在的沙漠小镇竟然有温泉,于是好奇心大发,想知道本地人到底怎么洗澡的,于是她看到了本地人洗澡竟然是拿小石头刮身上的污泥。 之后,更是发现本地人,除了洗外面,还要洗里面。 于是,三毛跟荷西,去偷窥了当地人灌肠到全过程。 画面感特别强,而且特开脑洞。
-
《娃娃新娘》一章中,更是记录了,撒哈拉姑娘,9岁便要出嫁并强行洞房的风俗。 三毛气愤地总结道"结婚初夜,不过是一群人,公然用暴力去夺取一个小女孩儿的贞操"
《荒山之夜》一章,荷西掉进流沙里,三毛向过路的三个撒哈拉男人求救,结果撒哈拉男人却要趁机侵犯三毛,最后惊险逃生。
《沙巴军曹》一章,记录了一个长相凶狠的西班牙军官,名叫沙巴。沙巴隶属于西班牙驻撒哈拉治安部队,十几年前, 沙巴所在的营一夜之间,被撒哈拉本地人用刀全部屠杀,也包括他亲弟弟,所以此人一生痛恨撒哈拉人。 结果,有一天他开车经过一群小孩儿身边,发现他们在玩地雷,他一下子扑过去用身体压住快要爆炸的地雷,拯救了一群小孩儿。 引人深思。
-
最后的两章,看了更是让人揪心般的压抑。 在《哑奴》一章,三毛发现,原来在撒哈拉是有奴隶制的,她帮助过一个哑巴奴隶,结果这奴隶默默地报答她,让她特别感触,后来三毛甚至到哑巴奴隶简陋的帐篷中做客,发现他还有妻儿要养,物质十分凄惨,家庭还算温馨,所以三毛在食物上一直接济着哑巴奴隶一家。 可是谁知道,奴隶主人不久后便把哑巴奴隶卖到了很远的地方。 然后,为了防止奴隶逃跑,更是把他手脚都捆绑着,直接开车拉走。 三毛看到后,都快崩溃了,抓起家里的一床毯子,就冲去去扔给哑奴,哑奴拿起毯子挣脱了脚上的绳子,疯狂地往家里跑,他只想在离开前把毯子给他老婆,没有他的沙漠太冷了。
- 在《哭泣的骆驼》一章,三毛记录了一个革命家的悲惨结局。要讲清楚这个故事,就有必要交代一下当时的政治格局。三毛所在的撒哈拉沙漠,全名叫西属撒哈拉,是西班牙的一个殖民地,后来民族独立的呼声很高,就有些本地的年轻人,开始组织游击队,准备等西班牙撤出后建立自己国家的政权,游击队的领袖叫巴西里,当时西班牙本来也准备撤出了,但是送走了老虎,却迎来了狼。
- 西属撒哈拉北面的一个国家,叫摩洛哥,1975年的时候,准备派30万大军占领这儿。 对于本地游击队来讲,基本上就是面临灭顶之灾,但这些游击队还是去抵抗摩洛哥军队了。
- 三毛在撒哈拉认识一个接生的护士,据描述是精致到三毛都会咽口水的气质美女,名字叫沙伊达。 这里的很多男人,都追求沙伊达,但她一直不接受。 有一个叫阿吉比的男人,应该是个有点黑色势力的小头目,因为追不到沙伊达,竟然还带一帮小弟去动粗,不过一直没闹出太大动静 。
- 一天晚上,突然有人来敲三毛的门,开门才发现是沙伊达,跟沙伊达一起的,还有个男人,这男人其实就是游击队领袖巴西里。 而沙伊达一直都是巴西里的爱人,这次摩洛哥大军压境,巴西里想要回来安置好妻子,所以偷偷潜回到这里。 三毛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为沙伊达弄一张去西班牙的飞机票,然后让三毛带上沙伊达一起离开。 安排好后,当晚巴西里就离开了,因为有些内奸一斤开始为摩洛哥人效力了,巴西里在这里很危险。 而沙伊达在三毛家住了一晚才离开。
- 三毛那天出门后,听邻居说道"昨晚,游击队领袖被杀死了,面目全非,十分凄惨",而且今晚,阿吉比会在广场上审讯出卖巴西里的内奸。 三毛问,谁是内奸。 邻居说,是沙伊达告密才使得革命领袖被杀。 三毛整个人就凌乱了,昨晚沙伊达赫和自己一起的,而且她是巴西里的妻子,怎会被人说成是内奸? 还有,怎么会是阿吉比,这个黑社会分子审讯沙伊达。
- 这时候,三毛意识到,阿吉比其实已经投奔摩洛哥人了,所谓审讯沙伊达,不过是知道沙伊达已经是巴西里的妻子了,因为得不到而发起的报复行为,巴西里是阿吉比杀的,现在沙伊达也是危在旦夕。
- 傍晚,三毛赶到广场,想看看能不能证明一下沙伊达的清白。 发现自己根本无能为力。 沙伊达因为巴西里的死,已经是求死心切,无力抗争。 而所谓的审讯,不过是阿吉比,抓着沙伊达的头发,在广场上拖来拽去地羞辱沙伊达。
- 到最后,阿吉比,直接撕掉了沙伊达的上衣,并告诉观众,可以先强暴再处决。 于是,几个狗仔粗暴地侵犯沙伊达。 期间,巴西里的弟弟,试图上前营救,结果被当场枪杀。
- 抱有重建独立国家理想的巴西里一家,没曾想是如此结局,让人心塞。
看完后,我肯定是感谢三毛的,作品的可读性和展示出来的世界观,都很别致。 对于这些经历,是不是全部发生在她一人身上,我还是不全信,但我相信,这些事一定发生过,三毛从中取材过一部分,然后做了文学加工。
不过也许是我自己牛角尖了,谁说过文学作品一定要是全真实的啊。
好,简述了这么多故事,我再聊一点三毛的可爱,以及荷西带给我的感动。
三毛的可爱
三毛在很多细节上透露出一个少女的古灵精怪,特别可爱。 开篇的第一章好像叫《中国饭店》,是说上三毛的爸妈怕她在沙漠里食物不习惯,所以从台湾寄来了很多食材。 所以,三毛久开始烹饪很多中国菜。 在书中举了很多在食物上的笑话,我集中说说关于粉丝的吧。
-
一天三毛,做了一份粉丝鸡汤,荷西不停地问她这是什么?这是什么? 然后三毛告诉她,这个名字叫做"雨",雨水的雨。 这是,春天下的第一场雨,在高山上被冻成了这一条条的线,然后台湾的土著居民,把这些线搜集回来的。 荷西,就一直用探索的研究性目光,盯着这个雨看了很久,然后说你当我傻子啊。
还有一次,做烂肉粉丝,就是传说中的蚂蚁上树。 荷西看到粉丝,总说这是毛线,又像塑料线。 三毛说,不对,这是钓鱼的尼龙线。 那场景,我想起来就觉得很可爱。
一段时间后,粉丝没剩多少了。 三毛就做肉夹馍,然后把粉丝混在肉和菜里面,做的馅儿。 荷西吃了后,惊讶的说"这里面放的是不是那什么鲨鱼翅膀,听说这玩意儿很贵,难怪放得很少",然后三毛笑喷了,荷西接着说"以后,这种鲨鱼翅膀叫岳母别买了,太贵了。"然后,荷西还打算写信写信去感谢他岳母大人。 三毛,也默不作声,让他写信。
看了这些,我会觉得,这是非常真实的生活。 特别能触动人。
感动
说了三毛的可爱,我还想描述一下,荷西带给我的感动。
钱
一
荷西一直都迷恋着三毛,当两人都还在西班牙的时候,三毛决定去撒哈拉沙漠,荷西不想和三毛分开,于是就先去撒哈拉沙漠找了工作,等三毛过来,那一年是1973年。
荷西的工作,是在一家采磷矿的公司上班,这家公司其实是大名鼎鼎的德国克虏伯公司。
当荷西把房子租好,工作落实后,三毛也过来了。 而三毛过来的时候,用一个枕头桃套子,装了一枕套的钱过来,并说要和荷西AA制生活。
此刻荷西不高兴了,觉得三毛只是来撒哈拉旅游的。
于是荷西指着枕套对三毛三毛,"要不,等你旅游完了,咱们就回去吧。你是不可能真的和本地人一同生活的"。
三毛说"我又没抱怨沙漠的生活,这是我爸妈的钱,那我不用就是啦"。
荷西这下放心了,坚定地对三毛说
"明天咱们就把钱存进银行,你只准用我赚的钱过生活。 生活好歹都得过。"
然第二天,他们就把钱存了半年打定期。
二
三毛与荷西所租住的房子,特别简陋,两人白手起家,把房子打造得温馨而又别致。 两人结婚后,有1月的婚假,蜜月旅行归来离假期结束还剩七天。 这时候两人想把墙体刷上白色涂料,要刷白墙壁,有两个选择,可以请人来施工,可以自己施工。
经过计算,荷西决定自己动手。 不过,刚经历了辛苦长途旅行,两人都瘦了一圈,尤其是荷西马上还要上班,三毛担心他身体吃不消,对荷西说
"要不,把银行的钱取出来吧,咱们有钱,不用这么拼"。
荷西,坚持要自己刷墙,而且为了节省时间,不做饭,就吃面包和维生素片来保持体力,整天整天弄。
两天后,三毛见荷西实在辛苦,就问荷西,
银行有钱,咱们取出来用吧。
荷西,站在梯子上,一面刷墙,一面说道
"我刷墙的手艺,可一点都不比那些师傅差"
三毛急了,问道"留那么多钱在银行,难道等以后给孩子乱花呀?"
荷西刷着墙答道,
"我们要是有孩子12岁后,就会让他半工半读。 钱留着给父母养老,等我们离开沙漠后,总得把你的双亲接过来"
三毛听荷西说道千里外都双亲,眼眶湿润起来,为了这个乘龙快婿得未来理想,三毛卖力地调起了石灰。
头顶上方,不停地有湿答答的东西掉在脸和头发上。
我想那一刻的三毛,一定很满足。
三
婚后不久,荷西的公司把结婚补贴,租房津贴,以及双倍月薪一并发下来了。领到津贴的那天,荷西专门抄近路跑回家。
一进家门,就把裤兜,衣兜里面的钱掏出来,放在地上,绿花花的一大片。
然后,急急地说:
你看,你看,这钱可以买床垫,买毯子,还有添一口锅,新的炉子。。。。对了,对了,还可以买一顶新的帐篷。
这是荷西第一次赚那么多钱,两人像拜金男女一样,对着钱一顿拜,然后开心地数钱。
数完钱后,三毛单独拿了八千元放在一边。 荷西,困惑地问,这是干嘛?
三毛说:"你看你,衬衣领子破了,裤管也磨亮了,还有皮鞋底都有个洞。 咱们去织一套衣物"
荷西一口回绝:
先装修家,以后再装修我。 沙漠生活,不需要新衣服。
然后,第二天依然穿着破皮鞋上班去了。
撒哈拉沙漠的故事,是三毛出的第一本书,离开撒哈拉沙漠之后,她的经历我就不太清楚了。 遗憾的是,她的荷西在1979年潜水时,出事故永久地离开她了,这种情感打击一定是狠狠地折磨了三毛。 无论如何三毛文学在我国大热起来,直到昨天,我在蚂蜂窝,一个分享旅游攻略的网站上,还看到专门有人在分享追随三毛足迹的行程。 有人就去了,当年河西和三毛结婚公证的那个法院,才知道在那里结婚都会看到一句话,
"相爱不是彼此看着对方,而是,两个人,一起,看向同一个地方",
我想这一定是,三毛和荷西的大漠生活的最真实写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