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百度百科的说话,员工持股计划的定义是:指由企业内部员工出资认购本公司部分股权,委托员工持股会作为社团法人托管运作,集中管理;员工持股管理委员会(或理事会)作为社团法人进入董事会参与按股分享红利的一种新型股权形式。
那员工持股应该怎么样做?他的要点是什么呢?
第一,持股人或认购者必须是本企业工作的员工;员工所认购的本企业的股份不能转让,不能交易,不能继承;第二,员工持股的股份可通过以下四种方式形成:一是员工以现金方式认购企业股份,二是员工通过员工持股专项贷款资金贷款认购本企业股份,三是企业将历年累计的公益金转员工股份划转给员工,四是奖励红股形成员工持股;第三,员工持股计划参与人以二次利润分配参与公司利润分享计划。
员工持股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美国企业开始有计划地组织实施雇员股份制,其员工持股计划按照实施目的,可分为激励型和福利型。除了上述狭义的员工持股计划以外,美国还有许多其它实现员工持股的方式,如广泛的认股权计划、股票购买计划等,这些持股方式与员工持股计划相互补充,一同构成了美国员工持股制度的形式和内容。根据全美员工持股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mployee Ownership, NCEO)的统计,到2006年年底,全美参加广义的员工持股计划达2500万人,有近2万家企业实施了这一计划。
美国的员工持股计划在世界范围得到认同,英、法、日等国家纷纷效法。英国的员工持股计划最早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英国近2000家公司、200万员工参加了政府批准的员工持股计划。法国的ESOP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它允许员工用利润分享所获得的奖金购买企业股票,其本质上是一种利润分享计划。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加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后,必须实行资本自由化,放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限制。因此,为了有效防止股票被包买,同时也为了增强企业员工的忠诚度和工作积极性,日本积极倡导实行员工持股计划。目前日本绝大多数的上市公司,已实施了不同程度的员工持股计划,在非上市公司中,员工持股也非常普遍。2002年的一项对日本公司员工主权计划的统计表明,日本公司员工分享的企业利润占总利润的近一半。
我国的员工持股计划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从国外引入,由于其在引进人才、强化激励、保人才和持续创新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效果,民营企业也纷纷尝试。从总体上看,民营企业员工持股,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在吸引人才、激励人才和留住人才等环节上,解决了人才队伍难以形成和不能稳定、激励效果短期化等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其次,使一批职业经理人进入到企业决策层,改变了民营企业经营决策能力弱、水平低下的问题,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促进民营企业稳定、快速、健康发展;再次,员工持股,具有了股权所有者、参与管理者和劳动者(被管理者)等多重身份,更能理解和考虑企业发展的长远、根本利益,有利于形成和巩固和谐的劳资关系。当然,由于民营企业的外部环境复杂性和内部机制的不完善,民营企业的员工持股仍然处在探索阶段。事实上,并非所有企业的员工持股都一帆风顺,其中既有华为、春兰这样的成功者,也有众多黯然出局者。美世咨询(Mercer)对长三角地区实施股权激励的调查显示,超过45%的受访企业,高管认为是员工股权激励对企业发展有帮助,但仍有近35%的受访对象认为员工持股计划未达到预期效果。
更多内容请访问泰山管理学院官网:http://www.tm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