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汉服大致有官服、便服、传统服等三式。宋代官服面料以罗为主,
官服服色沿袭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
女子则流行花冠和盖头。
女发式和花冠,是当时对美追求的重点,最能表现宋代装束的变化。
唐及五代的女子花冠已日趋危巧,宋代花冠再加发展变化,通常以花鸟状簪钗梳篦插于发髻之上,无奇不有[玫瑰]
宋代一般妇女所穿服饰有袄、襦、衫、背子、半臂、裙子、裤等。妇女以裙装穿着为主,但也有长裤。妇女的穿着与汉代相似,都是瘦长、窄袖、交领,下穿各式的长裙,颜色淡雅。襦和袄形式比较短小,下身配裙子。颜色常以红、紫为主,黄次之。宋代的襦裙样式和唐代的襦裙大体相同。身上的装饰并不复杂,除披帛,只在腰间正中部位佩的飘带上增加一个玉制圆环饰物,主要是为了压住裙幅,使其在走路或活动时不至会随风飘舞而影响美观,史书所称的“玉环绶”,就是这种装饰。
宋朝流行褙子,长袖、长衣身,腋下开胯,即衣服前后襟不缝合,而在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的样式。腋下的双带本来可以把前后两片衣襟系住,宋代是垂挂着作装饰用。穿褙子时,在腰间用勒帛系住。领型有直领对襟式、斜领交襟式、盘领交襟式三种,以直领式为多。斜领和盘领二式只在男子穿在公服里面,妇女都穿直领对襟式。宋代女子所穿褙子,初期短小,后加长,发展为袖大于衫、长与裙齐。
宋代女子不论贫富,多爱戴冠。
除了装饰有金、玉、珠、宝、花卉的普通冠,还有材质珍贵稀缺,以金银、玳瑁、白角等制作的各种冠。
夏季有晶莹剔透的水晶冠(“避暑佳人不著妆,水晶冠子薄罗裳”)。
还有胎鹿皮做的冠。( “士庶家竞以胎鹿皮制妇人冠,山民采捕胎鹿无遗…”(《宋史 五行志》)
宋朝时期。贵族妇女开始实行缠足
辽、西夏、金分别为中国古代契丹、党项、女真民族建立的政权,其服饰反映了在与汉民族进行长期文化交流中,各自发扬民族传统的发展轨迹。
党项族妇女多着翻领胡服,领间刺绣精美。
契丹、女真族一般穿窄袖圆领齐膝外衣,足下着长统靴,宜于马上作战射猎;
妇女穿窄袖交领袍衫,长齐足背,都是左衽,正与汉人相反
元朝:蒙古统治下的中国
之后到了明代,
明代服饰仪态端庄,气度宏美,
是华夏近古服饰艺术的典范,
当今中国戏曲服装的款式纹彩,多采自明服饰。
明代的章服衣冠更豪奢,织绣技艺迈向顶峰,文化内涵更丰富。
棉花为服装的主要原料。明代女装上衣拉长,露裙缩短,以圆领为主。
裙边有绣边,装饰作用。
明朝时期。元朝留下的习俗被废除,人们又恢复了原来的习惯。
明代的贵妇多是穿红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妇女只能穿桃红、紫绿及一些浅淡的颜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长裙,腰上系着绸带,裙子宽大,样式很多,像百褶裙、凤尾裙、月华裙等
明代上襦下裙的服装在年轻妇女中间,加一条短小的腰裙便活动。上襦为交领、长袖短衣。裙子的颜色,初尚浅淡。裙幅初为六幅,后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明末,腰间的褶裥变密,每褶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 腰带上挂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以压裙幅,作用与宋代的玉环绶相似。
有一种特殊式样的帔子,其形美如彩霞,名“霞帔”。与“凤冠”一起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贵妇礼服,
一般的平民女子,在出嫁时穿戴凤冠霞帔。
明之后就是清朝了
清朝旗装以满地印花、绣花和裥等工艺手段作装饰。
襟边、领边和袖边均以镶滚绣等为饰。
清代以来,坎肩极为流行。罩穿在氅衣、衬衣或棉袍之外的服装。
旗人妇女在坎肩和褂襕的款式及色彩上非常讲究力求能够与穿在里面的旗袍和谐、媲配。
以披风、袄裙作为礼服。
袍衫(旗袍)也深受汉族妇女的喜爱,不过满族的女装没有汉族的宽大。
满族女装一般为窄而瘦长,多在外面加坎肩。
清朝时期。满族人试图禁止缠足,但没有成功。
清朝之后就到了民国时期[嘿哈]
民国:北洋政府时期。1927年朱家在广州的禁止女性束胸的运动。人民仍然试图禁止缠足,可惜又失败了。
这个时期,旗袍——源于满人女性传统服装,被汉人所接受。
南京时期 这个时期,衣着变得越来越西洋化,在剪裁上也更加适合偏胖体型,缠足习俗被彻底根除。
妇女服饰的最大特点是普遍穿着旗袍。
从20年代起,旗袍开始在上海普及并逐渐传到各地。
但旗袍在款式上还没有从清末旗装中脱胎出来,至20年代末,受欧美服装影响,旗袍的式样明显变化。
发展到30年代,旗袍款式在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取西服特点,不断创新,不断变化。
旗袍变化先是流行高领,转而又流行低领,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而流行长袖;时而又流行短袖。
至于旗袍的长度,更有许多变化,曾经流行长式;后来又改为短式。
关于旗袍,各大影视剧都让我们充分看到了旗袍的魅力。
注: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