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中的界限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不是经常会亲身经历或者看到听到以下类似的场景?

        场景1:晚上吃饭的时候,我把中午的剩面条热了一下,并向全家人声明,我要吃面条哈!谁想吃赶紧报名,我好分给你们啊!孩子说:妈妈,我不想吃面条,我想吃米饭。我说好的,我现在给你蒸米饭,也快,等我把菜炒好,米饭也就好了。孩子说,那我去写作业等你饭好了叫我。吃饭之时,母亲对孩子说:你也吃点面条吧,面条很好吃的,你看你妈都这么喜欢。孩子说:我不喜欢吃。母亲又说:你怎么不喜欢吃呢?你妈这么喜欢吃,你怎么不喜欢吃?吃点吧,很好吃!我赶紧接话:我可以喜欢吃面条,孩子可以喜欢吃米饭,孩子不一定必须喜欢我喜欢的,我也不一定必须喜欢孩子喜欢的。我们两个人是不同的个体,不需要必须保持一致。如果一致,我不是我,或者他不是他。

        场景2:朋友给我打电话说自己家儿子今年高考,分数***,问我该给孩子报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我说看看孩子喜欢什么专业,或者喜欢去哪个城市,我们可以再仔细讨论,需要什么信息我也可以帮忙收集。结果朋友不等我说完就非常肯定地说:孩子能知道啥,你看着给他报吧,我就不管了哈。我瞬间觉得压力巨大,然后只好借口很忙给推掉了。对方以敞开的姿态或者模糊的边界应对人际交往之时,往往会主动邀请对方越过边界,做自己完全的同盟甚至重要事情的决定者。如果被邀请者答应并越过边界替对方做出决定,那么这个事情的责任人已经不是邀请者而是被邀请者,生活中有很多人出现选择困难的时候往往喜欢邀请别人替自己做决定,但是却往往会在选择后不如意的时候将矛头指向被邀请者。这就会出现被邀请者出力不讨好的现象。

        场景3:大学生宿舍中,学生A买了一份饭回到宿舍,刚好学生B在,A就顺便问了一句:吃饭了吗?B说还没呢!A说,我都买回来了,我先吃了。B没有说话。A吃过饭去刷碗的时候发现B非常生气地坐在床上,就很奇怪地问:你怎么了?怎么还没有去吃饭?B大声地说:不去吃了!A问:怎么了?谁惹你了?B说:这屋里就咱俩,你说谁惹我了?A更奇怪了,说:我怎么就惹你了?我在吃饭,没有说什么啊!B更生气了,斥责说:你还说,你是不是对我有意见?要不为什么买回来饭了不让我吃一点?你这么嫌弃我?你让我吃一口你买的饭咋了?

        场景4:没有吃的太多,却越来越胖,所以经常把减肥挂在嘴边。也知道减肥无外乎管住嘴迈开腿,所以某天终于要做一回积极废人,决定开始减肥,向全家人宣布:我晚上不吃饭了哈。母亲说不吃饭怎么行,吃过饭出去转转一样减肥,但不能不吃饭。那好吧,我只喝稀饭不吃馒头。母亲说,好,那我也不吃馒头了。我问为什么,母亲说你都不吃了,我还吃啥。我说我可以不吃,但你可以吃。她说,那我吃你也吃。争论了几天,我终于不忍心看母亲这么陪我,决定开始喝稀饭吃馒头的晚饭生活,母亲也终于高兴地喝稀饭吃馒头了。这是一种共生式的家庭生活,妈妈要和孩子保持完全的一致,无论是生理需求还是精神需求,只有我们,而没有你和我的区分。

        在中国讲究人情的人际关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很多诸如此类的事件,这些人际交往的背后,往往蕴藏着很重要的一个问题:边界,也就是心理学上说的界限问题。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家庭空间小,物质比较匮乏,往往是一个房间几个人用,一个杯子几个人使,一条毛巾几个人擦,一盆洗脸水也要你洗过之后我来洗,甚至衣服是老大穿了之后老二穿,老二穿了之后老三穿,所以很难说清楚这件衣服是你的还是我的,这个东西是你的还是我的,而我们的意识中也没有要分清楚你或我的认知,所以在我们的意识中是没有边界意识的,更多时候会认为我们是一体的。没有边界意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到这样的家庭之中,兄弟姐妹之间相处和谐融洽,家庭资源获得最大程度上的利用,保证我们能够顺利长大。所以这是当时时代或者境况中成长的很重要的保障。

        然而,这样的状况在我们进入高中或者大学,开始集体生活的时候就有可能成为问题。比如,我没有边界意识,所以当我看到同学拎回来的开水时,有可能会很自觉地给自己倒一杯,而没有感觉有任何的不妥,所以更不会给同学道谢;和同学外出时忘记带水了,有可能直接抱着同学的水杯就喝水了;要约会的时候一想自己没有更好看的衣服,舍友有一件衣服自己穿着比较合适,有可能就会毫不犹豫地问同学借来穿,而且很有可能穿了之后直接归还而不会给衣服洗过之后再归还;甚至更有可能在同学谈恋爱的时候,以知己或者闺蜜的身份不停地检验那一位的情感归属或者个性品质,甚至出谋划策来考验对方的忠诚度;在找工作的时候,极力劝阻某位同学不要去某个城市,因为自己对那个城市的印象不好,建议去哪个哪个城市,因为那个城市里有自己觉得幸福的回忆......

        在我曾经的大学生活中,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但是我们并没有产生更多的人际冲突,因为我们曾经生活的家庭环境基本相似,很多人都是模糊的边界甚至没有边界的人,所以你吃我一口馍,我夹你一口菜,你来我往,乐此不疲。没有边界的人遇到没有边界的人,其乐融融;但没有边界的人如果遇到了有边界意识的人,在人际上就很有可能出现矛盾冲突,但矛盾冲突的程度又往往来看没有边界的人是邀请者,还是入侵者。如果没有边界的人邀请有边界的人来管理自己的事情,而有边界的人委婉拒绝,这样的人际冲突程度较低;但如果没有边界的人试图去管有边界的人,而有边界的人委婉拒绝,没有边界的人就会受到很大的伤害,认为这是对自己不尊重,或者疏远自己,不相信自己的表现,这样的人际冲突程度就会较高。

        然而在现在的人际关系中,边界模糊或者没有边界的人已经少之又少,因为现在又更多的人有了边界意识,特别是孩子,因为从小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房间、可以自己选择的衣物和玩具,知道了哪些东西属于自己,哪些东西不属于自己,也就是说,他们有了明确的边界意识,也逐渐知道在生活中,哪些事情是可以自己做主的,哪些是需要向父母征询意见的;哪些是父母的事情,哪些是自己的事情。

        在亲子关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冲突的情境:自家孩子正在玩自己的玩具,有亲戚家的小朋友来拜访,或者有同事带孩子来家玩,看到这个玩具,也是满心欢喜,特别想要,可是自家孩子不想给,我们经常会如何处理这种矛盾冲突呢?通常我们会告诉自家孩子,你是哥哥(姐姐),得学会让着弟弟(妹妹);或者告诉自家孩子,你给他/她吧,爸爸(妈妈)再给你买新的......属于孩子的玩具但支配权已经被父母占据,孩子会感受到不舒服,所以他会气愤、反抗,甚至哭闹。每每这个时候,我们并不能理解孩子主权被侵占的痛苦,反而会斥责孩子不懂事,不礼让等等。这就是父母没有边界的表现。

        父母没有边界的表现还有:告诉孩子今天必须穿什么衣服,必须和谁做朋友,不能和谁做朋友,甚至吃什么饭,要吃多少饭等等。这些是在行为上干预孩子,要求孩子必须按照自己的要求来行事,就是我们说的父母管孩子,说的好听一点是“无微不至”的关怀,说的不好听一点那是在满足父母自己“控制感”和自恋的需要。所以曾经有一句话叫“有一种冷叫你妈妈觉得你冷”,父母眼中看到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曾经有人形容父母对自己的照顾“从头发稍,管到脚后跟”,社会中往往称赞这样的照顾,认为这是父母对孩子有足够的爱和耐心才会有这样的表现,但是实际上是父母没有边界意识,将孩子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如果孩子也没有边界意识,亲子关系会非常好,亲密无间;但如果孩子有边界意识,而父母却认为孩子的否定和反抗只是孩子“不听话了”的表达,那么他们的行为往往会更加强硬或者采用更加隐蔽的手段如承诺、激励、讽刺、软弱、哭泣、讨好、利诱、苦肉计等方式逼孩子就范。

        父母在精神层面的过度卷入的最大表现,就是不把孩子看成是孩子,从潜意识里把孩子放到配偶的位置,或者放到自己父母的位置来交往,这往往会混淆孩子的角色认知和感受,造成很大的矛盾冲突。如曾看到一篇文章“被选定的孩子——纠缠的亲子关系”,说女儿出生之后,父亲特别喜欢,所以投入更多的时间照顾孩子,给予孩子更多的情感。这本身没有问题,父亲爱自己的孩子,是人之常情。然而,在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中,父亲经常会带孩子一起跑步,和孩子谈心,而无视母亲的存在,更为麻烦的是父亲经常和女儿倾诉,说母亲这不好那不好,甚至会说如果你妈妈像你就好了。在这样的关系中,孩子往往是被潜在绑架的对象——因为他/她没有选择的余地,而孩子在这样的过度纠缠的关系中,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挣脱,因此内在的矛盾冲突就会非常大,甚至有些孩子会出现明显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新闻:那个孝顺的学霸,从22楼跳下去了!(2018.6.20)

      我们公司一个实习生的学长自杀了。 那个学长是个学霸,年级前五。长得帅,有点像谢霆锋。但他有一个很可怕的妈妈。他妈和他爸感情不好,他妈就把所有的寄托都放到他身上。高中的时候,有一次老师拖堂了,他晚回家12分钟,他妈就在家崩溃大哭,说,儿子大了,不好管了。

        后来他读大学,一本线超了##分,却只敢报本地大学,因为他妈不让,要求他每天必须回家。大四的时候,他被上海一家IT公司录取了,他妈死活不让他去。其实他妈这样,他抗争过。你想啊,一个大男生,每天三顿都要在家吃,每天7点要准时回家。根本没法谈恋爱啊。看个电影,7:30散场,他妈就不活了。唱个歌,9点回家,他妈就要跳楼。他试过一次,晚上去朋友家睡觉,第二天发现他妈去学校找校长,撒泼、大哭,闹得全校皆知了。上个月他自杀,听说并不是因为什么天大的事。他要去杭州出差4天,出发前发现身份证不见了。他立马就知道,肯定是他妈藏了。这种事,他妈也不是一次两次做了。以前他忍了,这次不知道为什么,他突然忍不了了(积累到了爆发点吧)。本来是找身份证,鬼使神差地,他找着找着,直奔阳台,直接从22层跳下去了。

        都说中国孩子不独立。事实上,中国父母不独立,才是更大的社会问题。就像这个男生的妈妈,一分钟不见儿子就活不下去,每天洒狗血、要死要活,自以为是爱,其实是病,是变态!

      在中国的家庭关系中,“长子如父、长女如母”其实就是让孩子站到的父母的位置,承担父亲/母亲该承担的责任,这就是边界模糊甚至没有边界的表现。还有中国一直都存在的“婆媳矛盾”问题,也是边界问题造成的冲突。曾经看到有新闻说儿子结婚了,可是妈妈还要半夜去儿子的房间看看儿子有没有盖好被子;女儿有了男朋友,父母各种阻挠和要求,威胁女儿必须分手。力量弱的孩子,或者边界意识也没有形成的孩子,在和这样的父母相处的过程中会遵循父母的要求和安排,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比如我们在家庭系统排列的模拟演练中,一位妈妈站在儿子和儿媳的中间,主持人问儿子,你觉得怎么样?而儿子说:我觉得挺好。但儿媳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妈妈阻断了她和自己丈夫的联结,所以她说,她想要离开。

        还有一些家庭,父母经常发生矛盾冲突,争吵不下的时候,特别喜欢拉孩子进入“战场”,经常会问孩子:你来评评理,是你爸错了还是你妈错了?甚至还有父母会直言:你是跟我一国还是跟你妈/你爸一国?这个时刻,父母不是父母,他们变成了两个为玩具争吵的孩子,而孩子则要成为父母,安抚他们的情绪,体察他们的痛苦,甚至调解他们的矛盾,试图解决他们的问题。但是两个曾经相爱过的成年人都无法调和的矛盾,却指望一个孩子来解决,有可能吗?孩子能承受这样的生命重担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关键是,当孩子必须要做出一种选择,和谁一国,或者必须要承担这样的责任来协调矛盾,孩子的内心会充满无助与迷茫、痛苦与无奈。试想,如果一个孩子被经常拉入这样的状态中,那会是什么样的状况和人生?

        赖佩霞在TED演讲《找一条回家的路》中说过这么一句话:你的母亲不快乐,你敢快乐吗?孩子以父母为天,卷入了过多地情感,而父母如果没有足够的认知,就会把自己的情绪完全带给孩子,而孩子敏感而脆弱的心里,便会住进父母的情感,这就是心理学中的过度卷入而导致的自我分化过低造成的。自我分化过低的孩子,把父母的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观念,视父母的痛苦为自己的痛苦,视父母的责任为自己的责任,视父母的期待和愿望为自己的期待和愿望,而看不见自己的需求、自己的痛苦、自己的责任、甚至自己的愿望。所以这样的孩子往往会为父母而活,在中国的家庭中,因为妈妈对家庭情感投入更多,与孩子的卷入程度更深,因此更多孩子与妈妈的分化程度更低,很多孩子是为妈妈而活。

        比如:为什么上大学?因为我的妈妈希望我能够上大学。为什么很难过?因为我妈妈在家很辛苦地种地,家里依然很穷,可是我却没有办法帮她。你想怎么帮她?挣很多很多的钱,让她住到宽敞的房子里,不用每天都节衣缩食,不用每天都干农活,可以尽情地享福。那么挣多少是够呢?上不封顶,越多越好。你能挣这么多吗?我很痛苦,因为我不知道怎么样才能挣那么多。

        这是我曾经和自己的对话,因为我真的很希望能够改变父母的劳作方式、生活方式,让他们过上更为享受的安逸的生活。然而,事实是,当我上班了,当我把自己的一部分工资拿给父母,当我希望他们可以每天都有肉吃,当我希望他们可以放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城里人悠闲的生活,当我希望他们可以想吃什么就买什么,不必计较那三两块钱的时候,他们依然喜欢早出晚归地在地里干活,到城里生活几天就觉得楼太高,也不串门,人跟人也不认识,觉得难受;依然喜欢节衣缩食,将钱攒起来也不舍得花,总是说,我又不喜欢吃肉。其实我不信。但是当我连着几天都做肉吃,而母亲的肠胃觉得不适的时候,我才真的意识到,他们是真的不喜欢吃肉。所以,这个时候,我才发现,我以为的,只是我以为的,不是他们的。我过多地希望卷入他们的生活之中甚至试图去改变他们的生活模式,只是我个人的一厢情愿。因为我没有看到他们一辈子的生活,没有看到他们从他们的生活时代中传承下来的生活习惯和观念。我越界了。

        所以,界限是什么?界限就是我爱你,但我不干涉你;界限就是你需要我,我帮助你,你不需要我,我会尊重你。在家庭关系及家庭心理治疗之中,界限(boundary)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是指系统内各个部分和系统之间抽象的分界,通常通过谁可以加入以及如何加入的规则来加以界定。能够用来区分各个次系统,并维持所有家庭此系统的相互依赖。清晰的界限使得家庭中既有爱的流动,又有足够的灵活性,父母承担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孩子承担孩子的责任和义务,需要贴近的时候彼此贴近,需要分离的时候能够安全分离,父母子女都能够成长,彼此尊重,彼此自由和爱着对方。而过度卷入则是没有界限,在观念上往往是“我的事就是你的事,你的事也是我的事”,行为上不分彼此,我为你做决定,你和我一起快乐或痛苦,父母紧拉着孩子,彼此都不能成长,也没有自由可言,而这样的爱,往往是盲目的爱。还有一种界限是疏离的或者僵化的界限,父母与孩子之间没有爱的联结,或者不知道如何去做联结,就会导致孩子并不能感受来自父母的爱。我们经常说有一种孩子是“不被期待的孩子”,就是在家庭中感受不到爱,只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疏远的关系。中国家庭中有一种特殊的现象:父母外出打工或者早出晚归的工作节奏,与孩子在同一屋檐下但孩子却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爱,所以当父母说:我这么辛苦地工作还不是为了你?孩子体会不到父母的辛苦和这种爱的表达。还有一种是中国特有的就是“我打你是因为我爱你”、“我管你是因为我爱你”等等这样的爱的表达式,这往往会让孩子形成错误的爱的意识:爱对方就要管着对方,甚至打骂对方,可想而知,孩子形成的对爱的认识以及学习到的爱的表达方式也会出现错误。所以如果父母生气、发脾气,不如直接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的心情不太好,对你发脾气了。这不是因为爱你,是因为爸爸/妈妈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与你无关。那么孩子依然能够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

          海灵格强调觉知的爱,父母发现孩子,觉察爱的规则和表达方式,让自然的,觉知的爱在家庭中流动。弗洛姆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艰难的爱,因为你爱他的目的,是为了让他足够独立地离开你。

(  亲子关系中界限如此,在亲密关系中也有许多与界限有关的问题,在此不做阐述,整理之后另外再成文。)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0,527评论 5 470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4,314评论 2 37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7,535评论 0 332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006评论 1 27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2,961评论 5 36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220评论 1 277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664评论 3 39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351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481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397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443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123评论 3 31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713评论 3 30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801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010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494评论 2 34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075评论 2 34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