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些日子就是清明节了,时间过的很快,又一年的清明节即将到来。我几乎没有在清明节做过烧纸钱这种事情,也说不出个什么原因,家里人也都没有做过,可能就是没有这个习惯吧。我记得在我以前读过的书当中,也只有《图解国学知识》里面有写关于清明节的知识,再者就是《唐诗三百首》里面的那首杜牧写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我在小学时就已经学过的一首诗,记不太清楚是在几年级了,但是对于诗句的印象还是丝毫未减。
为了写好这篇短文,我便将《图解国学知识》这本书从书架上拿了下来,把关于清明节的知识读了一遍,书中写道:“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大概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同时,清明又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书上还说,“清明节那天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并且去给祖先扫墓(俗称上坟)。”这是清明节的一个习俗,它因与寒食的日子非常接近,因此寒食成为清明的别称。
每年到了清明节的时候,街边都会有人烧纸钱,尤其是在镇上的山附近。大概在2017年的时候,山周边的一些花花草草被烧的一干二净,这正是因为烧纸钱而引起的火灾。其实像这种事情不光是我家这边地区,其他地区可能也都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虽然我读书数十载,可是对于清明这个节日还是不算太了解。书上给的知识是有限的,尽管如此,我还是从书上了解到了不少相关知识,比如,书上讲清明节会做的一些事情,像插柳枝、荡秋千、画蛋、取新火、放风筝等活动,都是要在清明节的时候做的。但是对于今天而言,其实已经算是很少见了,至少在我的印象里,除了烧纸钱,我没有见过有人在清明节做过这些。或许是我见识短浅,没有出门走过太远的地方,以至于很多事情都没有见过。
不过说到风筝倒是让我想起小的时候在街上放风筝。我家这边对“街”有一个专门的叫法,叫gāi。我一时还找不到相对的字,所以用拼音来代替。这是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的一个字,很多人都会在这个字后面加上一个儿化音,这样听起来才更有味儿。
那个时候舅舅家的哥哥买了一只红色的“燕子”,我们就在傍晚的时候在他家附近一起放风筝。
我见到风筝其实算是比较晚的,那时候差不多已经10岁左右了。
在我的印象中还有一次,是在我18岁的时候,我的一个发小约我和另外一个发小到北边的玉米地。他当时找我的时候手里拿着一只风筝,说是新买来的,要和我们一起放。我当时心情有些雀跃,因为在当时的我看来,已经很多年没有见过风筝了,而且周围的邻居也没有人放过,所以在我的认知里是个新鲜玩意儿。这是我唯一印象深刻的两次见到风筝的记忆。但对于像插柳枝、画蛋、取新火还真的从来都没有做过,连它们所代表的含义都没有听说过。
我很少会读一些关于节日的书,就连讲解节日的书也就只读过这一本。况且讲解节日是需要知道大量相关的知识和对历史的掌握,才能够真正的把一个节日讲的特别透彻,而且还要做到知识就是生活的物品,随处可见。这样一来,所有的知识就都变成了“我知道”,也更容易理解相关节日的知识。
我再早读书是因为觉得读书很有意思,后来渐渐地发现,通过读书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然后还能从中获取智慧,比如读《论语》和《孟子》这种讲道理的书里面就有很多智慧,但是能否真正的学会和掌握,还是要看读者如何运用书上所传达的知识和更深层次的智慧。
之前有一次,我用手机看毛峰教授的讲座,他当时讲的就是《论语》。我从头看到尾,还从中学到了一句话:“好学深思,明辨是非。”听过他的讲座之后,这八个字一直被我记到今天。我觉得这八个字的含义就是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来运用更深层的智慧,让书里的知识可以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
其实讲到这里已经差不多了,没有什么可以再继续往下讲的了。关于清明节我知道的也仅是这些,再写下去也无非是一些废话,没有什么可供参考的价值。但是最后的最后,让春风化作知识,赋予你智慧;让柳枝化作幸福,缠绕在你身旁;让春光化作希望,照在你的身上;让春水化作甘泉,流入你的沙漠。
写在2020年4月1日愚人节
星期三,天气晴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