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上周开始接触了一些关于产品&UGC相关的东西。还蛮有收获的,提一些自己的小想法。
1.中秋的时候,我很喜欢的一个明星出事了。一下子舆论的关注点都被放在了网络语言暴力这件事上。然后该明星的某一好友宣布退出微博圈。其实整件事情发生的时候,大家都在说消费这个热点,指责喷子没有道德底线,咄咄逼人,甚至找到那么几个曾在该明星微博下破口大骂的个体,转发“指名道姓”的骂,让他们的微博被曝光。更讽刺的是,这个喷子也在微博里指责网络暴力害死人。如果这个喷子承受不住大家的转发谩骂,自杀或者出事了,不知道那些转发谩骂的人会不会明白自己也是网络暴力的始作俑者。
2.举1这个例子,是因为晚上看到一个产品经理的建议,建议国内的UGC 产品可以学习一下Stack Overflow 的Reputation制度。Stack Overflow 是一个程序设计领域的问答网站。(来自知乎)它有一个完善的Reputation制度。用户有越高的reputation 就有更多特权。当然,你的一些基本权力,如评论、点赞、投票等等也需要一定的reputation。这确实一定基础上,优化了平台环境。那么知乎上又出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知乎不效仿哦 Stack Overflow 做一个reputation制度呢”回复几乎都是比较支持的。个人感觉,从去年年中开始,随着知乎的用户量增大,内容制造者和内容消费者群体的快速增长,知乎的质明显跟不上量。虽然暂时没有像其他内容产品那样盆子遍地,但很多问题的提问和答复已经是官方运营的,影响用户判断的。如果有了reputation制度,初始用户到活跃用户的转化率和用户留存肯定会降低,但是没有这个制度,平台虽然会牺牲内容质量,但能快速扩张,显然知乎选择了后者。虽然现在知乎的定位是一款用户分享产品——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但是如果内容产生方体验不好的话,平台也很难维持运营。
3.降到reputation制度,不得不提提我最近因为不想参加会员考试而转战百度云看《玻璃芦苇》这件事。B站一直都在创造文明的“观片”环境而努力,从最早的播放器上方的文明提示,到现在的弹幕文明考试,一直在努力不懈的做用户教育。原先用户只要注册登陆就可以发弹幕,一些其他的功能才需要专业知识考试成为会员。如今改成所有注册用户都需要经过弹幕文明考试和专业知识考试才能发弹幕。虽说百度有答案,但是我懒啊!!我宁可去淘宝买一个,我也不想参加考试(冷漠的微笑)。大多数的视频还是可以看的。只是一部分涉及到舆论讨论较多的影片被设为了会员才可以看,比如《玻璃芦苇》(讲伦理复仇的,回头可以专门写一篇总结一下我看到日本伦理剧)虽然这个行为,会让部分用户反感,降低用户活跃和留存,但是确实是一个比较好的举措。网络暴力是一个涉及自由和公平的话题,如果我们人性高度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客观的来把控自由和公平这个度,不如建立一些制度来保护弱者。支持B站(看完《玻璃芦苇》我就回来!大不了买会员,反正我也不喜欢发弹幕,建议看《奇葩说—女性停车位需不需要大一些》那期)
4.撇开知乎的发展,其实不难发现,国内所有的app都是流量导向的,即便它本身的受众本应是小众的。比如原先定位为中高端精选美食的ENJOY。再比如互联网出行。产品限制的用户群体就是一个特定群体,而不是价格战带来的从公交车群体到商务人士的混合群体。长尾理论告诉我们,市场尽管滞后,大浪淘沙后,精英总是会留下来的。电商的发展告诉我们,垂直总是趋势。用户永远在追求最优质的体验。物质会是他们决策的一个因素,但即将不在是关键因素。
4.再聊回UGC。网易云音乐是我见过做UGC做的比较好的,也是集小众于大众的App。网易云音乐定位于社交电商,于其他音乐播放软件相比,用户自制分享的歌单,歌曲下方的大量评论,内部各KOL运营的音乐推荐是非常出众的。从运营角度来看,云音乐的社交立足于UGC,早期通过运营PGC的形式带动UGC,比如在发现音乐板块,最早的IP应该就是每日推荐了,通过你最近听的音乐为你推荐同一类型的歌曲,也是最打动用户的一个功能,之后用户制作的歌单相继出现,形成UGC;在比如在朋友这一板块,云音乐有很多KOL运营着账号,发布一些时下话题进行炒作,提高朋友这个板块的活跃,其实方式和早期树洞那类的app的运营相似,就是只要分享和话题发起。这两个板块成功带动了音乐评论功能。音乐本身就是感性的消费品,据说丁磊最早期的期望是做一个发烧友分享的平台,其实就是分享喜悦和热情,现在发展成了传递分享悲伤、感动、燃、失落等等情绪以音乐为载体的平台。网易云音乐最新的H5《如何在日复一日的麻木生活中满血复活》其实也是这个概念的体现。用户之后会越来越为自己的感性和体验所重金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