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上函数概念及表示法时,对下题
的处理采用了二次作答。生情:班级出现5种答案,其中七班有正确答案,八班没有正确答案。第一次作答时都有集中的选项。老师不给正确答案,让学生们就近与同伴讨论,发现各自思维的异同之处,再次进行选择。课堂上的讨论是大面积的,积极的,迅速的。让我看到了会出现在重点学校讨论的场景!两个班都是!那下我是惊喜的!这没有出现过的场面是因为数据让每个人对现状有了清晰的认识,对自己思维上的疑惑有了亟待解决的要求而促成了他们积极甚至有人是迫不及待的行动。他们的讨论集中攻破自己想要突破的点,获得或者没有获得解答,但都从同伴处得到了启示,老师后续的讲解就更有成效。
我的思考是:1.有的同学是没有同伴的,我在周四介入为其指定同伴,效果不见得有多好。不禁想如果要小组讨论,那该怎么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学困生怎么融入?另外,原来分好的组,这周因为座位问题没有办法落实,下周想要落实下去,一来防止学生养成现有同伴的依赖性,无法融入小组活动,二来要形成我想要的好中困生互帮互助,也要看看他们如何磨合,我该怎样指导。
2.在那道题上老师有问有没有新的选择支出现,没有人回答,也就是说八班没有人能得到正确答案。而且第二次作答时答案有集中的表现,那是讨论引起的思维修正,还是未讨论作出的趋同选择?这其实就需要在直方图上看到选择该选项的学生的名单(如果能看到,就能知道有没有未经过讨论的孩子选),并在该名单中选择经过讨论改变主意的孩子来谈谈他为什么改变。也可以在该选项的孩子中进行随机选人那就更好了。我学校目前用的HIteach2没有这个功能,HIteach3还在申请软件和序列号中,不知有没有这个功能,麻吉星我知道有在直方图看到选择该选项的学生名单的功能,但不知道能不能在该选项的孩子中随机选人。
3.系统怎么能实现多选?只能老师写出选项搭配后形成单选再选这一种方法吗?这样显得不够方便。比如学生要选择需要讲评的作业的题号时,显然有多种需求,可是目前系统显然只能选一道题,而此时搭配是非常多的,由老师收集再形成单选显然不切实际。
综合这一周的上课,让人欣喜的讨论场景一定要出现在学生有需求的时候,也就是当场做了题大家答案又不统一这一种情况后。而课前给学生时间进行课前自测对答案后的讨论或前一阶段所学知识的复习、问题的讨论时,你经常看到的就是学生偶尔几个的讨论,更多的是安静的自己看书。也就是说,学生们没有带着问题来上学或在书上没有解题过程,这是要求过多次的东西,可是仍是跟随寥寥,无奈。
这周得到的数据多数是超过70%的,我的处理方式是若是作业讲评则投我的过程给学生看,讲要点。若是课堂例题则随机挑学生讲,讲的对则我强调要点,讲不对则针对性挑人评,针对性挑人挑的是思维可能会有某方面漏洞的好生,想看看他的点评是否到位且自己的漏洞有没有补上。结果两个人各有一个问题。最后我点评。
这周有一个做的特别不好的地方,就是课堂上学生还是接受的多,学生处理学生来讲的少的很,我没有放权也没有设计!学生没有讨论后的语言展示(是通过反馈器展示的),学生讲解是通过书面的(投影展示),只有一次是随机挑人她说我写,八班是我点评的,七班针对性挑人点评的。总之回顾这周,主体还是我发现问题,我来讲。这在完成课堂任务方面是最高效的,但对学生吸收真的是最高效的吗?我有没有剥夺他们的学习能力?我该怎么设计呢?看书去。更盼望各位的指点!
王博士的《数字时代的学与教——给教师的建议40讲》的第5篇文章《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成功之道》中介绍的欣玫老师开发的“预习与复习”模式。其实现在我就在用,虽然用之前对她的模式没有印象,但在重读中发现是一致的。结合陈蕾老师教授的从学生中心的课堂出发,我们在建构模式的时候,不仅要有教学模式,还应该思考的是学习模式。我有以下收获和疑问:
学生活动的设计还要再看陈蕾老师之前讲的几讲,今天就先到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