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爱上了纸质的东西。
以前我喜欢电子的东西,书是电子的,杂志订电子的,日记写电子的。那时听别人说「电子的东西是不长久的,有些东西还是要写到纸上」我满心不服:墨水会褪色,纸张会发黄甚至消逝,大水大火大风都可以很轻易地让那些记在纸上的东西消失;而且它们往往厚而笨重,携带都不方便更不要说传播了。现在倒突然改了这想法,泡在纸书的世界里短短几个月,就爱上了那种「翻书感」。像是沉浸在另一个世界 难以自拔。
来我澳已经半年了,昨天重新回到四千里之外的这个我长大的地方,联系了一些人,看了些熟悉到腻味的街景。就像以往喜欢电子现在喜欢纸质一样,我感觉我变了。
先是高三时候整日抬头不见低头见,一起作不死就往死里作的球门,说要约我见面。只是半年前还黏在一起的人忽然就觉得丢失了好多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前被当做特立独行的玩乐不羁倏地变成了不知所谓;以前看惯的阴晴不定好像成了有毛病;我以为年轻的时候就应该按自己的想法去折腾,如今又成了心里没点儿b数。只是提到见面的一刹那,心里就撤回了脚步,退缩着窥视着,窥视着等待着,等待着那分可能再也不会出现的熟悉感。怅然若失的感觉甚至有点像手机被别人拿走、想点开刷一刷屏幕、只是掏掏口袋两手空空、发现自己原来不剩什么了。这才突然感觉我好像是变了。或者彼此都变了。
然后是表姐发来微信说我上次回家就没见面,想着这几天可以和我坐下来吃顿饭。往常我是对这种局最为不屑的,说是血浓于水的姨妈和姐妹,其实观念差距蛮大的,一起吃饭聊天我也只是维持沉默寡言的态度顾自翻弄着面前小锅里的肥牛和青菜:不知道说什么,也什么都不想说。表姐让我跟我妈商量一下时间,鬼迷心窍地痛快答应了,甚至还在考虑怎样摆脱自己过去在家人面前沉默和冷淡的刻板印象,显得自己稍有点人情味儿。
过去的二十年里我对「家庭」和「家族」的概念都是不怎么提得起兴趣,可能是因为真的天性稍显冷淡,内心真正有点孤僻不合群,可能是因为过去的一些事让「家人」这个群体给我的潜意识造成了很大压力。现在的我不受控制地想要回避这种亲情带来的亲近感,令我不舒服。也许我在改变,但他们的一些想法做法依然不让我觉得认同,也不寄希望于未来的我会认同 ,只是觉得可能那个冷淡的我终于感觉到一点爱可以拿出来分享了吧。
三是回绝了昔日狐朋狗友聚会的邀请。那是一群什么人呢?热爱折腾,喜欢把平静的生活作成头破血流的样子,痛恨生活本来的样子,平均学历中专,日常朋友圈发表爱了、不爱了、狠了、爱了…一个七八人的小群体,一起同过窗,几乎和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有过很深入的交流。每一颗灵魂都无疑是孤独的,每一个人都像这世界上所有人一样浮浮沉沉。但看到这种以消磨孤独为最终目的的聚会,想象了一下我在那醉生梦死的环境里喝酒、吃东西、傻笑、发呆、费力维持热闹的场景。终于还是找了个做作业的借口推掉了。我反复问自己为什么推掉、为什么要给自己的不情愿找个没说服力的借口。答案就是我已经失去了对那种生活方式的认可,却还不舍得同过窗的那份情谊。果然是矛盾吧。
在朋友和家人看来,我还是十年前那个什么事都会发条说说、每天无所忧惧最多就是傻笑的狗子,殊不知我的世界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天翻地覆了好几次了。
「网络究竟让人与人之间更亲近还是更疏远?」我觉得这个议题本身不应该由网络来背锅。真正决定人与人之间绝对距离是亲近与疏远,其实都是「时间」掘下的坑啊。往日再亲近再互相认可,一旦有一方在成长的路上落下了半个脚印,也许一辈子都就此擦肩而过了。
像生老病死一样:简单,无奈,回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