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回了趟老家,天气正是冷热交替之际,所以做了充足的准备,带了一个行李箱装了春秋装和夏装回去。回来时加上姐姐嫂子送的土鸡蛋、小学同学送的香米、高中同学送的扁粑,真正地体会到了什么叫不堪重负。回到广州再出站时已经是夜里十一点多,于是跟着亲戚家的车去了她家。
心里想着第二天一清早蹭亲戚去上班的车去地铁站,以免我转公交到地铁站之苦,及至到了地铁站才发现,已经当了十几年“坐家”的我,全然忘记了上下班高峰期的拥堵。因为正逢上班高峰期,地铁站限流,从进站到上地铁,一共被拦截了五次。中途还差点被绊倒。
看着地铁站里涌动的人头,心里不免有些欣慰:像我们这样的自由职业者,还真没什么不好。虽说有时候得起早贪黑的,但相比在一线城市每天朝九晚五的打拼一族,也自有优越之处,起码每天可以节约几个小时的交通时间。而这部分为了上班不得不支出的时间,老板是不会支付报酬的。
前几年有个高中的老师来广州,姐夫请客吃饭,也叫上了我去作陪。觥筹交错间,老师用热切的目光朝向我:“你在哪里上班?”历来诚实的我如实相告:“我自由职业,在家里工作”。我看见老师的眼光立马暗淡了下去,那种眼神的对比,承载着太多的内容——有普通人难以免俗的势利成分;也有些许的失落,也许他有些失落于他那曾经成绩遥遥领先的学生落得个没有份正经工作的境地吧?
因为不在同一桌用餐,后来,也没什么交流。饭后,也没有互留联系方式。
当然,当时已近不惑之年的我,对老师那由明转暗的目光也能看得不惑而淡然。因为在很多人的眼里,自由职业似乎有些上不了台面的感觉。这也难怪,因为他们从事的不是自由职业,自然不了解能坚持下来的自由职业者其实都是人中蛟龙,也有着很多的优势。
自由职业者要生存下来,首先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要做好创业之初可能没有入账的思想准备,也要面对周围人多少有些异样的眼光。
坦白地说,当年辞职主要是觉得原来那公司气氛不怎么好。一个美容行业的私企,2个老板,各自一大堆的亲戚,再加上一些在美容行业混了多年的二溜子,还有老板安插在公司里相当于“监视器”作用的员工。
当初公司里那个女“监视器”说:我现在打打工没什么丢脸的(彼时她应该是20多岁的年纪),到40岁还打工就有些丢脸了。
虽然那时她说的话不无含沙射影的意味,但也要感谢她,敲响了我的警钟:是啊,难道40岁了还跟一帮20几岁的小姑娘抢饭碗?于是心头盘算着:要是能够找到一份可以不用出外上班又不用做伸手党的工作就好了!
刚辞职时,完全是个家庭主妇,买菜、洗衣、做饭、辅导女儿功课、接送女儿上奥数课琴课……但白天先生上班、女儿上课去了之后,总还是有很多空余的时间,人一闲,往往就会胡思乱想。那时在脑子里构思了很多的文章,但惰性极顽固的自己,终究没能克服,并没把那些构思形诸于文。
直到有天去姐姐家玩,发现她在兼职做翻译,我才豁然开朗:这个事情我也可以做呀!英语、语文底子都还在,尤其语法知识过硬;更重要的是,自己喜欢英语和写作!
俗话说,“姐姐的鞋,妹妹的样”,我也学着姐姐,开始在1x1y网站(可惜这个网站现在已经关闭了)上免费地翻译那些一篇只有30个积分的文章、回答只有2个积分的各种问题。上天不负苦心人,28天后,江门的一位先生发站内信给我了:他想把自己的小说《泪洒唐人街》翻译成英语拿到美国出版。恭恭敬敬、认认真真地把他分给我的第一章翻译完,没过几天,又来了另外三章。这第一份翻译活,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很多自由译者,只能做英译中,不能作中译英,而我,一接活就是中译英。不论是英译中还是中译英,文学历来是最难的领域,而我,第一份稿就给撞上了。出版物比普通的商业翻译要求高,没想到,我的译文能通过美国本土编辑的法眼!
从一个月只有350来块的收入(第一笔稿费只报价50元一千字),到1000多一个月,再到2、3000,5、6000,8000多,破万,大概用了半年的时间。做翻译这么多年,口碑很好,总有翻译公司和译友给我介绍客户。
一件事情,只要用心做,就没有做不好的。等到稿源稳定后,收入不稳定也就没这一说了。相反,因为人不是机器,还不得不经常拒稿。
除了相当于小白领的收入之外(本人有些胸无大志哈),自由职业也自有美妙之处。
第一:不用朝九晚五打卡上班,可以节约下每天的交通时间。我一般夏天6:00起床,冬天7:00起床。在别人可能正在紧赶慢赶焦急等候上班电梯的时候,我已经工作几个小时了。在别人上班的时候,我可以跑出去看价格更便宜场次的电影。而当固定工作者晚上八九点才一脸疲惫地赶回家的时候,我已经吃完晚饭、把自己收拾妥帖、悠然在小区散完步了。
第二:可以避开高峰出游。别人要等公司放假才可以出游,而我们自由职业者,可以错开高峰期出游,避开了拥塞不说,还能节省大把的银子。
最最重要的是,不必看上司脸色,不必猜领导、同事的心思,远离职场政治斗争。
靠自己实力赢得稿源,靠自己实力获得稿酬。我,丝毫不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相反,还时常油然生出幸福感和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