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不知道该如何去写开头,前两天刷手机时偶然看到一篇以“90后妈妈带着两个孩子出走溺亡”为标题的文章,忍不住点击进去,从开头看到结尾,一字一句都牵动着我的每一颗神经,涌动着我的血液,看着看着,一股凉意慢慢湿透了我的心,一时间思绪混乱,心情复杂,太多的感叹、心疼、愤怒、同情、心酸、痛恨、惋惜、责备与不解萦绕在心头,本想写点什么,却久久理不清思路。
石春梅,28岁,花一般的年纪,结婚7年,因家庭琐事,受不了公婆言语上的攻击,行为上的虐待,丈夫的无能无视,亲人的不理解而带着两个三四岁的孩子离家出走,跳河身亡,结束了她为人妻为人儿媳的苦楚,留下一封长长的遗书。那字字泣不成声的绝望书写着她对婚姻生活的控诉以及她血淋淋的内心世界,一滴一滴将她的生活染成了鲜红色,吞噬着生的希望,助长着死的决心!
面对公婆常年月久的刁难、丈夫的缺席和无视无能、亲人的不理解,我想春梅所承受的已经不是简单的委屈,而是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憋屈。委屈尚可忍耐,而憋屈是一种无奈到沉默的愤怒和绝望,最终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就是在沉默中死亡。我希望她选择的是前一种,未来本来就不可知,谁知道爆发之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说不定会赢得公婆的尊重、得到丈夫的体谅、获得亲人的理解,让自己重生,让孩子拥有美好快乐的童年。可她却偏偏选择了后一种,在沉默中结束了母子三人的性命。
这个事迹一时间在各类网站上传遍开来,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共鸣,路人甲乙丙丁纷纷转发、评论,有愤怒、有同情、有关心、有责备,但更多的是不解。
为什么要选择最不能挽回的方式去解决?为了那样一个家、那样的公婆、那样的丈夫而选择结束自己和两个可爱宝贝的生命值得吗?难道这就是唯一的处理方式吗?期间她有很多解决办法可以尝试,譬如逼丈夫出面沟通;带着孩子逃走;请相关工作人员出面调解;起诉法庭,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甚至选择离婚,不做谁的儿媳,不做谁的妻子,只做好自己和母亲这两个角色,也许会过得苦些,但总比搭上三条活生生的性命要强!可悲的是最终她还是把自己逼上绝路,用此种令人心碎、愤恨的方式来警醒教育世人,为人父母、为人丈夫该如何处理婆媳之间的关系。
结婚七年的春梅没有工作,没有经济来源,每天只知道围绕着孩子打转,和锅碗瓢盆打交道,面对公婆的不合理待遇也只能无限纵容,没有反抗的勇气和能力,用自己几乎破碎的心去承受莫大的委屈。也许春梅毕生最大的梦想就是做一个贤妻良母,以公婆的满意为荣,以丈夫的维护为后盾,以家务琐事为己任,以“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标榜为方向,一直隐忍地活着。可无论她如何努力,始终都得不到公婆的认可、丈夫的重视、家人的理解,最终才会因为一度失望,甚至绝望而丧失理智走到人生的尽头。
我想,在春梅决定带着孩子离开的那一刻,她一定觉得自己是对的,内心也一定有着前所未有的轻松和畅快。痛恨自己当初有眼无珠,遇人不淑,现在终于可以一拍即散,不用再痛苦地忍受着那些个不良人。面对生命的去留她不再挣扎,而是义无反顾选择结束一切的痛楚和欺凌,她在控诉所有的不公,用自己以为对的方式做了一次真正的反抗,终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替自己出了一口恶气,也终于报复了所有人。可这一报复,竟搭上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及两个可爱的孩子。
她没有想到她走后真正惩罚到的是自己的父母和真正关心自己的亲人。至于公婆和丈夫,他们的难过、伤心、愧疚都只是暂时的。将来他们会拥有另一个儿媳,另一个妻子,另外的孩子,而这一切将与她再没任何关系。她会慢慢从他们的生命生活里销声匿迹,成为他们故事里提都懒得提及的小配角。“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也有可能经过她的事迹,他们对后来者不会那么苛刻、无情,但这是牺牲三条性命才为他们换得的教训和改过自新的意识,他们也许是醒悟了,而她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实在是不值!
婚姻对女人有着很多繁琐的要求,甚至是不公。女人一旦踏入婚姻,便会因各自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个人性格、生活习惯的不同而很难快速融入到新的家庭。如若公婆和丈夫不理解自己暂时的陌生感,不体谅自己与生俱来的习惯,不尊重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不帮衬自己带孩子、做家务的艰辛和苦楚,一家人不懂得求同存异,时间长了便会产生矛盾。但在婚姻关系中最可怕的并不是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而是发现矛盾却不积极寻找原因,寻找解决办法,对所有问题的存在无动于衷,听之任之。至于孩子,在婚姻生活和家庭琐碎的矛盾中最是无辜。孩子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天真无邪、光芒四射、冉冉上升,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核心关键。既然把他们带到世上,就不该轻易剥夺他们的生存权,更不应该草率地决定他们的命运,至少在生与死面前我们是无权替他们选择的。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在思想走入极端的时候,想想父母,想想自己的一生,想想孩子,只要生命还在,就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坎,就算我们失去一切,就算我们真到走投无路的地步,我们也还有最后一张王牌,那就是靠自己!
生命如此可贵,每个人到世上走一遭到最后结局都一样,但相信每个人都不是为了一无所有的死而活着,更不是为了解脱活着的苦而早早地完成生的宿命。所以,有生之年,请珍爱生命,善待自己,善待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