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的起因是我在知乎(?)还是什么网站上看到的,“为什么人人会走向灭亡”。我真的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所以想在这里记录一下现在的我的想法。
我并不太清楚人人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百度百科上有,我并没有兴趣知道,不过我第一次知道人人的前身“校内”是在中考结束的暑假,那还是08年的夏天,由于一些家庭原因我并没有在家里看中国超强、可能也是最强的一届奥运会,当时我在网吧上网。我玩着据说只有13线小城市才会玩的网游《问道》,注册了23线小城市市民才用的搜狐邮箱,也不知道在哪里看到了校内网的广告,就想去注册一个。
哈哈。23线的小城市有什么邮箱的需求吗。不过最后还是作罢,因为我清楚地记得校内要填自己在那个班,班主任的姓名是什么。天呐,一个没有报道的学生怎么可能知道这些,作为一个耿直的少年没有造假,也就没有继续完成注册。
高中的生活不聊了,11年的夏天我选择复读,也是这个夏天我终于注册了我的人人账号。3年过去了,校内已经叫人人了,虽然我并不知道那个时候陈一舟(应该)已经入主人人,人人也想学着fb改头换面,从校内网站改为面向白领的社交网站。作为一个脸皮很薄的人,我不想让任何人知道我在复读,所以我从来不发一条新鲜事,只是关注几个朋友,看着他们在大学里军训,吐槽餐厅,说着11年陕西高考的数学大题“证明余弦定理”是高数书上的一个知识点。当然也有一个朋友在复读,我更是不敢和他聊天,怕的是未来我的成绩被他吊打。
终于高考结束,我考上了渣电,在12年的夏天。我几乎可以说,12-13年是人人最火的时候。我参加了一个部门叫“社联交流部”,我们部门没有什么具体的任务(我觉得),主要是因为我在部门负责滑水和吹逼。这是我大学的第一年,我在人人上关注了几乎所有的高中同学(只要他们有人人),大学同学和部门同学。我发新鲜事的频率高了一些,因为终于有了可以拿出来说的事情。在人人上我看着同学的甜蜜,苦涩,成功和挂科,自己也分享这类似的经历。在那个时候我几乎不能预测人人会在什么时候式微。
第一次不太想在人人上发新鲜事是因为人人上互关的好友太多了。各种同校(83+西电)的朋友都互加,有的时候想说点什么总觉得有被窥探的感觉,而我又是一个极其在意隐私的人,于是大多数时候我又重新选择沉默。几乎同时,我的所有人人好友停止了人人上的活动,大家都转向了沉默。
所以说,量变引起质变啊,终有一片雪花会引起雪崩。
作为失败人士,社交软件是不可能停用的,我们这种失败者需要一个浪费时间的地方。于是社交需求一分为二,一部分去了微博,一部分去了微信朋友圈。微博是个有趣的地方,这里加好友不需要别人同意,因为只有“关注”选项,你只需要关注一个人,看着他的表演,所以这里注定是强者、明星和领袖们的舞台。朋友圈就更有意思了,你想看看一个人的朋友圈就必须是他的好友,申请成为好友要他的同意,而拒绝你的申请是静默的,不会有任何提示的。于是这里就成为了密友们互相吐槽的场所,甚至为了“密密友”的友谊,微信还有个标签的功能,让你进一步分化朋友圈。
我的标题就是“社交网络”,而这篇文章几乎都没有提到它,似乎只是我的经历。那么现在我要说一点东西了。如果每个用户当作一个点,他们的关联是边,那么一幅有向图(digraph)就可以描述它。从复杂的关系中提取出它的主要结构,就是“社团检测”,这是我们组在做的一个课题。然而脱离数学,真的只要连在一起的就能表示他们有关系吗,人人,一个从用户类型到用户关注关系都最像社交网络的倒闭似乎证明了这种联系是假联系,朋友的友情是塑料友情。反倒是最没有检测和挖掘价值的微博和几乎完全封闭的朋友圈越活越好,这使我开始怀疑什么是真正的社交网络以及社交网络是否真的有作为一个研究方向的价值。
可是,为什么美国的fb活的那么好,twitter几乎停止了发展呢。这俩在中国就是人人和微博啊。难道人人做错了什么吗。在失败的时候我们都喜欢找失败者的原因,然而互联网界有一句话说得好,“一个产品的失败不是它做错了什么,而是它没有做对什么”。那些去年今日啊,小游戏啊,搬运其他网站啊什么的,罪不至死。
回忆一下人人的新鲜事里,最常见的是一种状态,一个大神发了一条状态,被其他人分享,再分享,直到我的眼前。可是想想,这些大神和我有什么共同点吗,没有啊。我本来就不应该认识他,他本来就没有义务出现在我的眼前,带我去看看他的学术经历,亮眼的简历,走遍世界的脚步。和明星不同,他们离我更近,或者就是我的同学和学长;和朋友圈也不同,我们并没有什么交集。所以一旦这些人腻烦了被窥探的感觉,或者不想和废物分享自己的经历,那么人人就失去了它的价值:想要看明星,有用重金砸出来的微博;想要和熟人交流,有就是读取你通讯录的微信。人人就是这样一种中间的状态,它的社交关系是脆弱的同学友情。
为什么同学友情是脆弱的呢,因为同学之间的家庭背景实在差的太远,同学间的成就差的太多。你可以这样认为,学生时代是你和富二代,以及未来的富一代距离最近的一次。毕业后小明去当quant,小红去了BAT,而小张去当售货员,你们并没有什么交集。所以一旦大家的状态确定下来,开始了大学生活或者工作,你们之间的关系就会急剧变凉。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既然学生总是一届又一届,为什么人人不能经营好每一届,哪怕只是保证他们的学生状态的活跃呢。这个问题之前很困扰我,现在是有了一点感触,因为时代变了。因为已经有了朋友圈这种稳定结构,那么必然就不会有人再去尝试人人。大神也想和大神交流,屁民也只是在乎自己的小确幸,想要把这些不同阶层的人,或者说毕业后阶层不同的人放在一起交流,这本来就不是中国社会的常态。三六九等的社会观念在我国根深蒂固,从这种情况来说,人人本来就是一场伟大的中国社会阶层实验,而结果也证明了社会分层几乎确定,微博上高高在上的名人和朋友圈里更贴近地气的好友也侧面印证了这一事实。
所以,人人到底做错了什么?
人人什么都没有错,只是时代拒绝了它,人民抛弃了它。个人的奋斗在历史的进程面前,实在是无力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