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根本就不懂我!”、“我这叫率真!你们懂什么?”、“你看到的,不是真正的我!”……
身处大学这个小社会,如此之言充斥于耳。很多人都自诩不凡,认为自己独一无二,而懂自己的人又少的可怜。
不过你以为的你以为真的是你以为吗?把幼稚当执着、把矫情当可爱、把暴躁当率真……这种人在大学真不在少数。
究其原因,并非无根可寻,每个大学生都经历过高考,这在一定程度上封闭了一部分人的个性表现,同时也可能阻断了周围的人对自己相对客观的评价,这已经是一种不幸,而更不幸是这部分人中,将以往别人对自己强加的评价泛化。
当他们进入大学,因为获得了较大的自由度,他们的个性得到了相对充分的表现,而此时同样面对着别人的评价或者与别人进行交流时,不可避免地会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他或她说的话,就是偏见,你又不是我,你怎么可能懂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再者社会的快节奏与压迫感,使当前流行的观念着重关注个人情怀。个体性格被放大的同时,也带来了部分人对自身性格的认同,从而丧失了对自身性格的客观把握,即是外界传递的东西,没有扩充自身认识,反而是设立了一个条条框框限制了自己。
你看,人总是这样,喜欢把短暂当永恒,也喜欢把自己画地为牢。毛爷爷,邓爷爷已经教育过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大家都是成年人,还是要学会反省自己。
我身边的一个女性朋友,总是爱做一些不合时宜的事情,比如在和人交流的时候,从来不会让顾及别人的感受,而且各种“口吐芬芳”,一些让人脸红的话张口就来,不少荤段子也是不分场合与地点,让气氛永远尴尬在那里。
我好心劝说她,说话要注意一下场合,而她永远不屑一顾,“这就是我的性格,你根本就不懂!”,她如是说。
我一个人也罢,但是这样的交流方式被她更为亲密的朋友吐槽,而所谓“个性鲜明”的她,依旧是不以为然。渐渐地她失去了很多朋友,当然,也包括我。
后来听说,她经常怨天尤人,感觉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但全世界都在针对自己。
女生如此,男生亦然。我有一个球友,篮球技术一流,但同时,身体碰撞也是众人望尘莫及,他的性格如火,打球很容易上头,和他一起打球,别说对手,队友也常常脸上挂彩,一场下来,没有磕磕碰碰的,说实话都可以烧高香了。
打球身体对抗是难免的,不过做的这么过分,放在谁头上都难受。他的解释是好胜心强,有时肯定会控制不住自己,但只要经常和他玩就知道,好胜心不过是一方面,其实他的内心深处,是有一种渴望,渴望在篮球中有身体对抗,而这种渴望与好胜无关。
可惜,因为他圈子的原因,可能没有人会平心静气下来和他聊聊性格缺陷,就算有这样的人,想来他也听不进去。
这是两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虽然有些极端,不过“以大见小”,这类将在心灵筑起了一座倔强的城堡,而自己深居简出,不经外界风浪,也不谙世事沧桑的人是可悲的,可悲在他们真的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我曾听过一个教授的讲座,作为一位文学批评家的他,明确提出,一位合格的文学批评家在解读一部作品、了解一位作家的时候,要深入到作者本身都感知不到的内心深处。刚开始,我对这话置之一笑,谁能有本人更了解自己的呢?但之后的生活经历中,让我明白,你以为的你以为真不是你以为。你以为很了解自己?或者很懂自己的生活?那为什么大多人都在过着糟糕的生活?可能从一开始,我们都太过相信自己的判断,这应该是人性,在面对自身的话,自然更甚。
站在旁观者清的角度,我们确实不能指责当局者迷,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迷茫的阶段,“都是下九流,谁瞧不起谁?”,重要的是需要通过反省来看清自己。看清自己很难,但承认自己的无知却很简单。不过前后两者隔着一个鸿沟:违背自己的固有思维。后者只有做到这一点,前者才会推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