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这个词很宽泛,有指上学的,有指考文凭的,也有指读闲书的。其根源我觉得来自一句俗话——读书能出人头地。这话谁说的最多呢,感觉是不是父母?是的。90后父母大多数都是50后60后,而那个年代他们的受的教育还在识字的基础上。父母的父母大多数是文盲,那时候新文化运动才刚刚发生。和今天的教育不可同日而语。所以父辈们理解的读书就是多识些字而已。
识字就能用智能手机,就可以应付100%的现代生活了。
在中国,文字几千年前就已经存在了,而识字却没有普及。当时的农业生产不太需要识字,只有一些大户人家和官吏才有机会识字。后者需要记录生产经验和物资,前者长辈带后辈几亩地就是一生。知识传播和迭代掌握在上层社会中,不需要普及到农民。工业革命使生产力扩大了好几倍,需要记录和传授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仅仅靠口耳传播不太现实。加上思想的解放,普世教育势在必行,庶民才有机会识字读书。说到普世教育不得不说“九义务”。九年时间除了做题还是做题,完全脱离社会生产,一到18岁就要自力更生,怎么不让人手足无措,无尽的考题怎么不让人厌学?普世教育其实只是完成了“识字”的阶段。现在社会变化太快,仅仅是“识字”远远不够的。还要学“数理化”吗?做科研的人占全国总人口千分之三左右(18年数据)。其它全部是应用人才,应用人才说白了就是掌握工具使用工具的人,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还是前人留下来的经验,说到底都是工具。工具是怎么造出来的需要你去关心吗?拿来用就是了。掌握工具需要很多“数理化”吗。手机这么复杂,也没见谁不会用啊。重要的是自己探索和学习的思维。(推荐1975年电影《决裂》)
如果一开始明白自己科研不成,明确使用哪种“工具”,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会不会提升呢?可惜现在的“九义务”并不会教你使用“工具”,只是教你基础的概念知识。而你到社会摸爬滚打几年,你是用何种”工具'就被自己的能力和市场支配了。越早离开学校的人,每天重复着流水线式的工作,这种工作不需要掌握多少工具,接触新的知识就越少,而自己又没有学习的方向和动力。工厂流水线都在更新自动化了,不去学习新的工具只会被社会越抛越远。自己也就陷入迷茫的死循环中,而自己能接触到的新鲜事物,早是别人留下的陷阱,在奶头乐和游戏里耗费着生命。所以为什么那么多人轻易被骗,一个18岁后就停止了读书和思考的人更容易相信别人的话。
到底怎样读书呢?这个世界上有没有更快更低的成本学到新的知识。有的,那就是书。读书就是把别人的经验和知识复制到自己的脑子里。写书就是把这些经验和知识在脑子里消化记录的过程。自媒体视频和搜索改变了传统读书的形式。你的抖音微博B站百度公众号有没有关注100个形形色色的自媒体?,你多久使用一次搜索?一天不读点什么感觉自己脑子是空白的,一天不用搜索感觉一天白过了。当别人用手机不经意间学习的时候,你还在对着屏幕张着嘴傻笑。嘴里说着重复的日子,脑子只能想到重复重复再重复的日子。
信息茧房不是这个时代的产物。过去信息少被封建思想垄断着,找不到开放的信息。现在信息无穷无尽围着你的脑子让你出不去。过去信息少能控制一个人,现在信息多也能控制一个人。怎样好好读书,在于你的脑子还能不能思考。
自信和勇气从来不是凭空产生的。手足无措,虚度光阴才更让人恐惧。当离开校园的那一天,你仰天长笑而去:这天底下的事情只要老子愿意就没有我干不了的。
陆小凤不爱惹麻烦,可麻烦总是找上陆小凤。陆小凤知道,有什么事情是为人民服务更让人潇洒快乐而有意思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