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每天都能听到忙成狗的抱怨不绝于耳,自己却懒得搭理。自己曾经像是个唠唠叨叨的老太婆,一次次的告诫身边的人要把握生活和工作中的重点。后来发现没完没了的给年轻人讲道理是自己做过最愚蠢的事,纯属浪费时间。
自己也是年轻人,对年轻人的特质了熟于胸。常见的年轻人有两种,一种是自以为是,觉得自己就是真理,什么道理也听不进去。另一种是什么道理都能听进去,经常如醍醐灌顶般,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却毫无改变。相比前者的“冥顽不灵”,后者更为可怕。他们俨然将听道理变成了一种习惯。不仅是浪费了彼此的时间,更多的是一点一点地挥霍对方对你的信任与期待。
听了那么多的大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其实每一个大道理的背后都隐藏着思考与行动的辩证关系。人因懒惰而拒绝在行动上的付出,甚至在精神上的思考,本想走捷径,但因拒绝思考而使得行动的付出,远超十倍百倍。
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他人所具有的天赋,是你这辈子甚至几辈子都无法与之相比拟的。我曾提到提到过找到自身天赋的重要性,但如果找不到,是不是就意味着泯然众人矣?
季羡林曾指出,哪有什么天才,不过都是偏才罢了。在他看来,人之所以能在某方面有所建树,更多的是因为具有死磕到底的决心。天赋固然重要,倘若没有后天的努力和毅力,那么这种先天的优势也会荡然无存。
大多数人在都会掉入这样的陷阱,事无巨细,都要把它做好。这跟传统的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很小我们就知道木桶原理,一个桶能装多少水,不是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木板。但木桶原理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把它奉若圭臬,到头来不过是瞎忙活,碰得满脸灰。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追求完美不可厚非,但完美本身所存在的意义并不大。在学生时代,我们经常听老师说,不要偏科,各个学科要均衡。我们熟知,两正数,和一定,相等时,积最大。但在生活和工作中,为追求相等所付出的代价是往往是你所无法承担的。
假设你三个方面的能力用空间坐标轴上的三个点来表示。倘若你要同时进攻三个方向,这就意味着你要将你的时间和精力分成三等分,按照10000小时理论,也就是10年,那么你需要花费30年的时间才能有着非凡的成就。但现实并非满足线性的叠加,更多的是什么也做不好。而你所能做的,是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主攻一条坐标轴,用省下的部分来拓展另外两条坐标轴上的点。当你在一条坐标轴上走向无穷远的时候,即使另外两个轴上的点只迈出了一小步,也能构成一个无限大的立方体。
管理学中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大树理论。启示人们要想成功就一定要经风霜,历雨露而不悔。这确实值得很多年轻人效仿。在今天看来,大树理论应该是主干与侧枝的相对辨证关系:主干才是侧枝源源不断获得养料的关键。人们所能做的就是选准主干,给予绝对的营养的前提下,供侧枝部分营养。
人生其实就是一道简单的加减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舍”与“得”。人因舍不得一直在做加法,而忽略了减法,但做好减法才是一个人过的好与不好的关键。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那些成绩在班里数一数二的人才是混得最牛逼的人物。但经过科学家数十年的调查研究发现,混的有头有脸的人物,往往是那些成绩并不怎么靠前的同学,这也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第十名效应。这与大家的普遍认知想矛盾。
很多人认为,人的一生就是不断的拼尽全力的获得自身所没有的东西吗?这句话虽然没错,但欲望这种东西就像是个无底洞。虽然它能为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另一方面却把你带入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尴尬境地。
翻翻你的时间清单,或许大致如下:
6:00起床洗漱
6:30出门跑步
7:30早餐
8:00出门上班
9:00-12:00工作
12:00-13:00午餐
13:00-14:00午休
14:00-18:00工作
18:00-19:00回家
19:00-20:00晚餐
20:00-22:00休闲娱乐
22:00-23:00看书
23:00睡觉
这份看似规律的作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实用,而且存在着很大问题。1.条条框框太过丰满,让人很不舒服,也很难坚持。2.没有重点,是跑步,是工作还是看书。一份不被执行的清单没有任何意义,却往往会掉入相类似的陷阱。
曾经,我希望自己能拥有一口流利的英语,能有强健的体魄,能每天写出自己和他人满意的作品。当然,这些只能花费我在9小时工作之外的时间。眉毛胡子一把抓,使得睡眠时间压缩,压缩再压缩,直到疲惫不堪的身体轰然倒塌。那之后才明白,如果我的时间只允许我做一件事,会是哪件?如果是两件事,又是哪两件?
其实你大可不必让自己每天忙于各种琐事。找到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不得不做的事情,会给你自己省很多的麻烦。一路上你可以经常问问自己,这样的忙碌是否具有意义,忙成狗的自己又得到了什么。
人要活在未来,而不是活在当下。你现在忙碌的不应仅仅只是为了当下的衣食无忧,更多的是在你未来路上具有不可磨灭意义的意义,能不出卖时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