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大学担任大一新生助理班主任的时候,发现总会有一部分学生像我初入大学一样经历一段迷茫期,而这种迷茫期也是中国式成长的正常现象。
不得不说中国的教育体制还不够完善,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由于高考制度的缘故,家长与校方只关注孩子们的分数,全然不顾孩子们大脑启发程度,接受程度,以及是否真正理解、懂得运用,于是便出现了“虎妈”,“狼爸”等一些专有名词。我们不难发现,只要不是艺术生的孩子即便从小学过一门艺术类的兴趣班,也会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被取消,取而代之的便是各种文化补习班。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这种教育也是如此,它的优点在于出成绩,而缺点很容易让孩子的思维局限化。进而很多孩子在步入大学后,被大学这种学习环境相对比较放松和开放的模式感到“水土不服”。
首先我认为,在中国的大学校园里,我们可以把目标放在两个地方。一是学习专业知识,二是社交。第一个方面——学习专业知识,学校本身就是传授知识,学习技能的一个平台,大学生在校园是需要学习知识,学习技能的存在,因为没有哪一家公司愿意接受没有知识的员工,这是老师可以教会你的专业核心竞争力。第二个方面——社交,大学是你学生期间像社会迈步的一个缓冲带,我们可以参加各种社团,参与各种活动,结交不同性格甚至不同层次的朋友,并且与你身边的每一位朋友相处融洽,处理社团或学生会的每一件事情都游刃有余,这就叫做大学社交。它可以升华你的人格魅力,练就你的气场,促进你的情商,增加你的自信,提高你的思想素质。等到毕业后,你发现,这些书本与老师都没教过你的能力,在社会上会为你带来很多的优势,这也是大学校园给予你的自我核心竞争力。
其次,学习专业知识与社交是互不矛盾的。并不是说社交会影响学习知识,而学习知识会耽误社交,这是人们从时间上绝对封闭的误区。学习好并不是每天没日没夜的做卷子,听课件,而是你是否掌握了学习技巧,相同的学习时间是否发挥出充分的学习质量。我们常常听到家长说“学习累了就放松一下”,其实并不是让你真正的放松,而是让你学会自己去管理时间,分配你的二十四小时,让你每一分钟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进而对自身能力全面提升。而不会分配时间的人,就像人们眼中的“书呆子”,他学习的理论成绩会非常厉害,但是他只会学习书本,并且,不会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对社会也创造不出多大的价值,更别说他的社交能力了。这就是因为,他把自己的二十四小时除去基本生理生活需求全部分配给了学习书本,造就了自身能力的畸形化。而我,在大学期间,担任过学生会、班级、社团的各种学生干部,并没有觉得把专业知识落下,反而成绩还是非常不错的,我享受可以去支配自己的时间发挥出最大的质量。所以,我们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正确看待学习专业知识与社交在时间上的统筹,成为一个全面协调发展的人。
最后,我们需要经常对自己进行总结。当你迷茫时,你要经常对自己总结,对身边环境总结,以及确定自己的长期与短期目标。总结不仅仅只是看清自己,看清环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可以去审视自己,以免误入歧途。当我们对自己了解后,对大环境了解后,去定一个比较现实的短期目标,再定一个相对远大的长期目标,这样,你便会很快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