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理论

献给她。

“呐,脑海中,哪个是你。”

00

00 引子

猫的小镇,春风和睦。

你的痕迹,层层叠叠,绽放只只小猫。

很是热闹。

01

01 历史

千百年来,意识就一直是哲学家的掌上明珠。但意识研究的道路,荆棘遍布,历经万险,也“没有答案”。

到19世纪后期,心理学开始涌入。可奈何意识主观,实验也只能绕路。20世纪,可谓更是迷雾,看不清前路,意识止步。

“意识,千百张嘴说烂,当禁个十年二十年,待术语精确(Miller, 1962, p. 40)。”

所幸,20世纪80年代末,神经科学降临。90年代马甲一换,迎来意识研究巅峰10年(Zeman, 2001)。尽管困难,但逐渐明朗。

02

02 思路

借研究手段的东风,这次我们离开形而上学的意识研究,转向意识理论的清单描述。

一般来看,意识研究存在两种进路——解释和还原。所谓解释,即心理学术语可以解释意识;而还原则是意识得还原为低层次的神经生理或者物理水平才能进行解释。

笔者将解释取向分成表征理论、叙事理论和认知理论;将还原取向分成物理科学还原、神经生物还原进行简单陈述。其中如有错误,还望指出。

03

03 表征理论

解释取向以表征理论最为流行,它宣称意识能够通过某种表征或意向内容来获得解释。

试问,我们凭什么知道自己对这个世界有意识?是什么让我们的精神状态变得有意识的?

你看,一旦涉及到意识,就很难说清。于是,意识表征理论试图将虚幻的意识降低成意识表征。比如,当我们望向蓝色天空,我们会产生的体验,也会有对蓝天的表征,它们其实是一样的。它认为我们经验的现象属性可以用经验的表征属性来解释。这样将意识自然化,就可以把意识难题转换成意向性问题来处理(孙保学, 2015)。

在表征理论的内部,存在一阶表征主义(first-order representationalism,FOR)和高阶表征主义(Higher-Order Representationalism,HOR)两种竞争理论。

其中,一阶表征主义试图从一阶意向来解释意识经验,认为意识表征和经验的现象属性等同。他们如Michael Tye (1995, 2000)、Fred Dretske(1995)常用“经验的透明度”来阐述观点(Harman, 1990)。比如,当你将自己的注意从蓝天转到你对蓝天的体验上时,你仍旧能意识到天空的蓝色。但问题是经验本身不会是蓝色的。那这就代表你“看透”了自己的经验,看到了其下的蓝色表征。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的经验产生。

而高阶表征主义认为是更高阶的意向使得精神状态具有意识。这个理论是一种元理论,是关于某种心理状态的心理状态,可以理解成对意识的意识。比如你意识到焦虑,那么你就会意识到自己正处在焦虑状态。意识到自己焦虑是有意识的,而焦虑是无意识的。像这样,当一个心理状态成为另一个高阶表征的对象时,就产生了有意识的心理状态。

而根据高阶意向是一种知觉还是一种思想,它分为“高阶知觉”理论 (higher order perception,HOP)和“高阶思维”理论 (higher order thought,HOT)。如果我们按照David Rosenthal的说法,把高阶表征理解成包含概念的思想的话,那么高阶思维就是包含概念的认知状态,而高阶知觉则认为其是伴随低阶心理状态的思想,有着非概念内容(Rosenthal, 1997)。

04

04 叙事理论

不像表征理论那样刨根问底,叙事理论强调的是意识事实的解释性。根据叙事理论,意识的有无并不是确定的事实,它依赖于判断背景。

叙事研究的开创者是丹尼特,他提出的多重草稿模型(Multiple Drafts Model, MDM),结合了表征理论的元素,提供了更具解释性的理论。

他认为,心理活动就像是文章的草稿一样,在大脑的不同位置平行、多进程、不断地被修改更正。具体来看,就是任意时刻的大脑都在对感觉的输入进行解释运营,修订更正,进而影响行为,留下记忆痕迹。而记忆痕迹又不断被其他痕迹覆盖,不断层迭。以此产生不同叙述,每一个草稿都是意识流的一部分单独版本。

那如此来看,大脑就不存在大声囔囔的中心小人。取而代之的是“脑海名望(Fame In The Brain)”,这些并行的草稿进行叙事时间都不固定,就像是微博热搜,是连续的渐变过程。

除此之外,Dennett认为,当头脑世界的一部分开始构造一系列描述时,世界的这一部分就是观察者。我们所说的观众就是叙述的中心(Dennett, 1991, p. 410)。但当我们判断和叙述我们的行为和感受时,可爱的幻觉就出现,而这一切都是被一个作者创作出来的,是一种工具主义的解释,只是个幻觉。

所以,“我们的故事是被编织出来的,但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在编织他们,而是他们在编织我们。我们人类的意识以及我们的叙述性自我,都是他们的产物,而不是他们的来源(Dennett, 1991, p. 418)“。

05

05 认知理论

延续多重草稿模型,全局工作空间理论(Global workspace theory,GWT)可以算是它的心理学版本。

Bernard Baars提出认知系统应该建立在全局工作空间之上(Baars, 1988)。我们可以借助Hippolyte Taine的“意识剧场”的比喻来理解(John Selfridge的“鬼城理论”即可)。我们把意识看成是一个舞台,大脑的活动就像是一个个登台表演的演员,注意则是聚光灯。好,各个演员在剧场上竞争激烈,都希望被注意那一缕聚光照耀。一旦被照耀到,就会被播送给台下的所有观众,这便产生了意识。

而Baars的理论则将舞台的演员换成了自动反应的无意识处理器。如此这般,意识就是“一种获取、传播、交换信息并施加整体调节与控制的装置(Baars, 1997, p. 7)”,是整个大脑信息的共享 。任何我们所意识到的信息都可以被任意派送,成为我们说话的主题、记忆的核心、注意的焦点或我们下一个自主动作的核心(斯坦尼斯拉斯•迪昂, 2018)。

之后,Dehaene、Changeux和Naccache对此进行精细化描述,提出了“全局神经工作空间理论”,认为,意识是全脑皮质内部的信息传递,即意识从神经网络中产生,而神经网络的存在是脑中信息共享活动的结果(斯坦尼斯拉斯•迪昂, 2018)。

全局工作空间理论模型(来源:(布莱克摩尔, 2008, p. 65))

Schacter的DICE模型有不同见解,他认为“对现象的觉察,应该区别于加工语言、知觉和其他信息的模块系统(Schacter, 1990, p. 160)”。

当我们进行信息加工时,认知系统会发生变化,并留下知觉残痕。以记忆来说,每次信息加工都会留下记忆痕迹。而我们的每个记忆都与大脑成千上万的记忆痕迹有关,那么,这些记忆痕迹将与几百万个活跃的神经细胞相联系。而这些记忆和联系可以在短时间内被启动,进入意识,让你回忆起以前的事情。

DICE模型图解(来源:(Solso, MacLin, & MacLin, 2007, p. 141))

Jesse Prinz的意识中级理论(the Intermediate Level Theory,ILH)则试图回答大脑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意识发生在何处的问题。他认为应该发生在加工的中间阶段(Prinz, 2011),是处于中间阶段的表像构成了意识经验的内容。而当人们注意力散失时,中间阶段可以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启动。

06

06 物理还原

 “物理系统完全取决于其粒子的排列……而一个人的身心特征也会是由其体内粒子分布而表现出来的。这便是最有意义的立场(Greene, 2011, p. 38~39)。“在物理还原中,物理学家Greene可谓是鲜明代表。但事实上,这种观点”在物理学家圈内是极其常见的“,而不会是Greene一个。他们认为,关于物理的基础科学是对世界最基本结构的最好解释。

于是,物理主义泛滥。介于前两篇文章多有涉及,下文将挑选信息论和量子力学的角度来探讨。

对应于全局工作空间理论,整合信息论(Integrated Information Theory,IIT) 则进一步用综合信息的识别来识别意识,并断言相关的信息整合是意识的充要条件。

整合信息论的完整表述为:任何意识系统必定是一个单一的、整合性存在物,它具有大量高度分化的状态,其强调着信息整合与分化(克里斯托弗·科赫, 2015, p. 143)。

Giulio Tononi指出,意识是复杂系统的固有性质。他定义了一个物理量Phi来度量系统的复杂程度,以判断一个系统拥有多少意识(Tononi, Boly, Massimini, & Koch, 2016)。衡量标准则是系统所含信息量和系统内部信息整合程度。

如此来看,所有事物都存在意识。问题在意识多少。以AI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其所含信息量很大,但整合能力还很糟糕。也因此表现不出人一样的意识。

当然,经典物理体系下的哲学与心理学也很有可能不再适用,这个时候,量子力学将为我们展开世界更奇妙的一面。历来的宏观机械观点是认知和生活的必要条件,但意识和行动或许发生于更微妙的量子层面(Bohm, 1993, p. 176~180) 。如Zohar提出的“量子自我“,David Bohm的非局部隐变量理论。其中,Bohm认为,系统中粒子的所有位置和轨迹总是确定的,但通过所谓的量子势能,他们之间会存在非局部的“通信”。

但每涉及到量子力学,各种江湖郎中就开始乱窜,一个比一个玄乎。比如说,思维和量子过程有很多类似,量子场所携带的信息可以比作原始思维的低维投射。但事实上,科学对量子力学很苛刻,没有计算的理论只能是胡思乱想。

07

07 神经还原

根据塞尔的观点,研究意识的系统科学,当切中要害,心身问题姑且放开,去尊重关于意识的事实(J R Searle, 1998)。于是,他提出生物自然主义(Biological Naturalism,BN),认为意识是由一个人的觉察、知觉或感觉组成,是主观的(John R. Searle, 2007)。

此外,意识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只有意识现象才拥有。他指出,BN只是科学的复杂常识应用于意识的结果:意识是现实世界中的一种真实现象;是低唤起水平下大脑的神经生理过程;是大脑系统的高级特征;它驱动着我们的因果行为(John R. Searle, 2004, p. 113)。

生物现实主义(Biological Realism,BR)则把解释意识的任务下放到了生物科学上,认为生物学的解释框架科学是解释意识的适当框架。这个理论认为,意识是真实的、自然的生物现象(Molyneux, 2008)。

Victor Lamme循环过程模型(recurrent processing model)提出,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有意识。他围绕大脑内部运行过程展开论述:大脑将信息从a区域传到b区时,有时,b区对a区不回馈,另一些时候,会出现循环过程,两区域交换信息,双向交流,然后才产生意识。但这还不够,双向交流需要延伸到前额叶-顶叶网络,才能形成完全的深层的意识(丹尼尔·博尔 & 林旭, 2013, p. 164)。

将之推到极端的是意识的相关物(neural correlates of consciousness,NCC)研究。Crick 等人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可以由神经细胞、胶质细胞的构成,以及影响他们的原子、离子和分子的性质所产生的NCC来决定。“当神经特征编码变成固定的频率时……意识的这个哲学和心理学难题就可以用神经科学的方法解决(Christof, 2004)。”这也是较多神经科学家所持观点。同时,他们通过多种手段,取得了丰盛成果。

08

08 结语

尽管各色理论对意识有着独到见解,但正如我们所见,那“两耳之间三磅重的物质”依旧保持自己“果壳宇宙”的身份。

要想通过科学手段解开意识的终极之谜,还前路漫漫。

00

00 道路

回溯意识有好几道,沿途却仅此一条。

挤满了不归家小猫。

注:

[1] 文章修改于《意识02:心理学的意识研究》,特别感谢十三维的指导。前篇《猫箱闭合》《猫箱,居于一隅》,建议阅读。另外,文章参考文献可以移步QQ群366107271进行审查监督,行文所用材料在群文件可以一一找到。如有余力,建议阅读原文。另外,在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资料”可获得QQ群二维码。如需添加微信群,加微信好友axcutionfcy,备注来源和目的即可。学生水平有限,欢迎吐槽反馈。和同侪共行,一切不过慢慢赶。

[2] 文章提及的外文人名中译以谷歌精确检索条目数十万为限,达到者在正文中采用中译(文献索引不作中译),未达到者,保留西文原名不作翻译,以免人名中译造成不必要困扰。特此致敬李晓煦老师。

[3] 图片来源画师けーしん,仅供学习交流。

References:

[1] Baars, B. J. (1988). A Cognitive Theory of Consciousne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Baars, B. J. (1997). In the Theater of Consciousness: The Workspace of the Mi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3] Bohm, D. (1993). The Undivided Universe: An Ont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Quantum Theory. Retrieved March 17, 2019, from https://philpapers.org/rec/BOHTUU

[4] Christof, K. (2004). The Quest for Consciousness: A Neurobiological Approach (1st ed.). Englewood, Colo.: Roberts and Company Publishers.

[5] Dennett, D. C. (1991). Consciousness Explained. Penguin Books.

[6] Greene, B. (2011). The Hidden Reality: Parallel Universes and the Deep Laws of the Cosmos (Reprint). New York, NY: Vintage.

[7] Harman, G. (1990). The Intrinsic Quality of Experience.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4, 31–52. https://doi.org/10.2307/2214186

[8] Miller, G. A. (George A. (1962). Psychology, the science of mental life. Retrieved from http://archive.org/details/psychologyscienc00millrich

[9] Molyneux, B. (2008). [Review of Review of Inner Presence: Consciousness as a Biological Phenomenon, by A. Revonsuo]. Mind117(465), 210–213. Retrieved from JSTOR.

[10] Prinz, J. (2011). Is Attention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for Consciousness? Retrieved March 16, 2019, from https://philpapers.org/rec/PRIIAN

[11] Rosenthal, D. M. (1997). A Theory of Consciousness. In N. Block, O. J. Flanagan, & G. Guzeldere (Eds.), The Nature of Consciousness. MIT Press.

[12] Schacter, D. L. (1990). Toward a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of awareness: Implicit knowledge and anosognosia.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Neuropsychology12(1), 155–178. https://doi.org/10.1080/01688639008400962

[13] Searle, J R. (1998). How to study consciousness scientifically.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353(1377), 1935–1942.

[14] Searle, John R. (2004). Mind: A Brief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5] Searle, John R. (2007). Biological Naturalism. In M. Velmans & S. Schneider (Eds.), 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Consciousness. Blackwell.

[16] Solso, R. L., MacLin, O. H., & MacLin, M. K. (2007). Cognitive Psychology (8 edition). Boston, Mass.: Pearson.

[17] Tononi, G., Boly, M., Massimini, M., & Koch, C. (2016). Integrated information theory: From consciousness to its physical substrate.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17(7), 450–461. https://doi.org/10.1038/nrn.2016.44

[18] Zeman, A. (2001). Consciousness. Brain: A Journal of Neurology124(Pt 7), 1263–1289.

[19] 克里斯托弗·科赫. (2015). 意识与脑 (李恒威 & 安晖, Trans.). Retrieved from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344232/

[20] 孙保学. (2015). 意识的高阶理论与彻底误表征. 哲学动态, (04), 87–92.

[21] 布莱克摩尔. (2008). 人的意识 (耿海燕 & 李奇, Trans.). Retrieved from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333083/

[22] 斯坦尼斯拉斯•迪昂. (2018). 脑与意识 (章熠, Trans.). Retrieved from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367215/

尘迹

20190716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491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856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745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196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073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112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531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215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85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78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56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15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83评论 3 29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98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74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97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97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