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强东哥出了事,奶茶妹妹紧跟着就遭了殃。可这事明明在美国发生,却几乎是同时传到了国内,引起各类媒体人的舆论狂欢。
这客观事实是强东哥出了事,可似乎看客们更关心的是,奶茶妹妹这么漂亮能干,强东哥你是瞎了眼吗;或者是强东哥出了事,还轮不到我们这等小民去担心奶茶妹妹怎么办。
那头咪蒙离了个婚,各大自媒体当天立马发文叫嚣:当初骂小三、骂渣男的女人,如今也离婚了;或者是咪蒙离了个婚分给前夫一个亿,有钱人的婚姻你不懂……
资讯爆炸的今天,我们似乎更关心的是令人热血沸腾的个人观点,而不是冷冰冰的客观事实。
这是一个人人时代。人人都可以在公众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人人都是这个舞台的主持人。人人都是网络中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人人都是社会洪流的幕后推手。
那么,人人时代究竟是什么?
2012年出版的《人人时代》被誉为“全球思想家正在读的20本书之一”。该书是2009年出版的《未来是湿的》的修订版,从原先的206页扩张到了257页,根据当时的时代变化进行修改,并恢复了一些初版时避而不谈的内容。
时隔3年再修订,世界已经有了微妙的变化。腾讯在2011年推出微信平台,uber正是创立并且开始运行,Airbnb的服务实现了800%的增长。
而时隔6年再拜读此书,作者当年所描述的“人人时代”已然到来。未来也一如作者所言,是湿的。
作者是谁?作者克莱·舍基被业界誉为“互联网革命最伟大的思考者”、“新文化最敏锐的观察者”,致力于网络科技对社会经济影响的研究。他所撰写的《人人时代》和《认知盈余》受到众多经济学者的追捧。《人人时代》预言了“无组织的组织力量”,而《认知盈余》开启了“无组织的时间力量”。
这本书总共才两百多页,我却看了一个多星期,依然看不太懂。分析原因,一来是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对经济学知识了解太少,而书中又涉及过多经济学知识,包括科斯天花板、生日悖论、机构困境、公地悲剧等,对我来说完全是一无所知的专业名词;二来书中引用许多经济学者的名言,对此了解不足,自然阅读起来非常吃力。
尽管如此,这书中所提及的人人时代却是明显可见的,毕竟,人人时代已经到来,如今正是认知盈余的时代。知识成为经济力量,世界不再是硬梆梆的工业时代,更不是规矩森严的组织结构。社会是湿的,黏糊糊的。
为什么说社会是湿的?
书中提到,新经济增长理论把知识分为“软件”和“湿件”两种类型。“软件”也称“思想”(ideas),是编码化的、储存在人脑之外的知识(如书籍、光盘等);而“湿件”则是“技能”(skill)或“只可意会的知识”(tacit knowledge),是储存于人脑之中、无法与拥有它的人分离的知识,包括能力、才干、信念等。
前现代的组织是按照硬件的方式组织的,使用硬梆梆的条文规定,把社会关系烘干,每一个生命体却要守着死规矩,用作者的说法就是“活的东西,反而要将就死的东西。
而后现代的组织则是按湿件的方式组织的,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来去,或参与或脱离,表达自身的观点,贡献自身的能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富有弹性的、饶有趣味的。
简单来说,后现代的社会充满了人情味,充满了爱与奉献。
全书分别从个人交流、企业组织变革、社会影响三个维度去诠释人人时代带来的变化与机遇。工具的发展为人们的沟通发展带来了便利,催化了社会人文的变革。正如作者在书中提到的:“我们在历史上高估了计算机联网的价值,而低估了社会联网的价值,所以我们花了过多的时间用在解决技术问题上,而不是用在解决使用软件的人群的社会问题上。”
人情味,在工具的推动下一再发酵
2006年的春天,猫扑上的网友PO出了一段高跟鞋女子虐猫的视频截图,旋即引起了社区内的广泛关注。虐猫的行为残忍,引起了网友的众怒,网友纷纷众筹要找出虐猫者,在短短的几天内,在全国各地的网友的地毯式人肉搜索下,很快就确认了虐猫女子所在的地点、甚至她的工作单位、电话号码以及家庭成员、感情关系。
虐猫者不胜其扰,终于在公众论坛贴出检讨书。然而这并未使网友息怒,这件事最终导致虐猫者被单位辞退,而该地方政府也贴出了虐猫者的公开道歉信,希望得到公众的理解。
在人人时代里,每个人都是福尔摩斯,各显神通,只要赋予这个行动一个理由,网友们就能利用各自的能力去撬动地球。
当我们改变了沟通的方式,也就改变了社会。
互联网的盛行加强了人与人的链接,人们轻易地寻找到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同类人,聚集在一起讨论共同话题。只要群体组织起来,人们向着同一个目标去实行,任何活动的发酵与传播就变得轻而易举。而人肉搜索只是群体活动中的其中一个功能。
人人时代带来的变革,岂止是人肉搜索。维基百科、百度百科上的大部分词条,正是每一位知识爱好者建立起来的成果。网络上的相互协作带来了幂律效应式的变革,少数人完成了百科词条的大量修改,而多数人对词条进行修改和维护;
人脉的相互交错也是。少数人桥接起大量的人脉资源,而这稀疏松散的人脉在相互交叉之中又建立起全新的弱联系。正如《引爆点》一书中描述:他们起到大使一样的作用,在大型社会网络中相异的人群之间建立各种联系。如果没有他们,大型社会网络将难逃不切实际和毫无用处这两种可能的命运之一。而因为他们,每个人都在六度分隔的范围之内与其他人互相联结。
无组织带来的组织力量
合适的交流工具推动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带来了全新的组织架构。人们不纯粹为了利益而聚集在一起,而相互交流的交互协作也降低了进入和退出的成本。人们可以自由来去,不再受固定的规条所限制。
2012年2月12日,由广州媒体组织的“爱从头开始,十万火急救碧心” 全城义剪活动,召集了全城160名热心理发师,为11岁患上“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的小碧心筹款治病。近3000名热心市民参与支持义剪,当天社会各界为小碧心筹集的善款总额达59万余元。
这样的公益活动没有任何报酬,自由参与,却也引起了全城的关注,人们自发组织募捐活动,而参加该次义剪活动的理发师,同时也参与了往后的多场义剪。一瞬间大爱溢满羊城。
社会化工具为组织管理提供了选择:具有松散结构的群体,可以出于非营利性目的、不受管理层指挥而运行。
而在交流和组织成本降低的同时,资讯共享带来的相互协作更为明显。人们会自发组织各类型的爱好小组,定期举办全公益或半公益的交流活动,并进行资源共享。组织不在是干巴巴的规章条文,而是拥有暖热的心和分享奉献的精神的团体。
开源运动,人人都是企业的缔造者
Linux系统在运行之初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做法——把源代码开放出来供用户按照个人需求修改使用。Linux只对用户做出两个承诺:一是这个项目将是免费的,二是每个愿意帮忙设计系统的人,他们所做的工作永远不会被掠夺。
相比起源代码固定,用户只能选择现有的模板和模式去使用的系统软件,Linux给予用户更大的使用自由度,同时也鼓励用户为现有的系统添砖加瓦做出贡献。在系统建立的几年内,就迅速抢占了全世界40%的服务器。
鲜少人愿意从0到1地建立一个免费系统给所有人使用,但只要这个系统被建立起来,就有人愿意为此做出贡献,从1到N,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
维基百科同理。鲜少人会在在维基百科上创建一个新的词条,但只要这个词条被创建出来,就有许多人愿意为此添砖加瓦,修改纰漏并添加细节。
从前新闻媒体只有一把声音在发声,告知观众客观新闻。如今大量的自媒体网站涌现,为用户提供自由发表言论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是记者、发言人,甚至是公知。
个人更趋向于自由发展,只要你有能力,就可以同时在多个平台上跨越性地发展。个人与企业的交互协作更有弹性,具有更大的宽容度。
适时出现的工具为人们提供了自由交流的渠道,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促动社会文化的变革。工具是死的,而人渴望自由的欲望和相互交流迸发的智慧却是无穷无尽。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人的力量。变革的发生往往在人们适应对新工具的使用后。在工具发展的大后期,便是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变迁之时。
为什么工具发展之初我们并未看到变革的来临?作者给出了一个观点,正是由于大部分人仍沿用过去的经验教训去看待现有的新问题,我们不相信新工具能带来改变,固守己见,而错过了变革发展的前端。
而愿意去接受改变,去创造改变的年轻人,他们不受传统模式的限制,去扩张自己的能力,不是因为他们懂得更多,而是因为他们不像老一辈懂得那么多经验教训,初生之犊不畏虎。
如此看来,常保持一颗孩童般无知纯真的心,倒空原有观念去接纳新工具、新知识,是何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