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17
李尚远,一个白白净净的3岁小男孩,小名嗨嗨——这个听起来总会让我联想到关于这个孩子性格的一个名字。在我进班的第二天,在我还没有熟悉这个班级所有孩子的第二天,他来了,从此,缘分这个东西便将“小战士”与我们的生活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早上入园,坚强的小战士好像并没有分离焦虑,但是在我接他回班级的途中,他总是会说,“我不要上幼儿园”,刚开始我会询问他原因,印象中他只会给我一种答案,便是“因为幼儿园有小朋友”,而且最后一个字总是升调。他的这句话让我引起了我的注意,是不是因为小战士入园时间不长,还没有熟悉这个陌生的环境?还是不能很好地建立同伴关系?后来我尝试着不再问他原因,而是反着来,当他再说“我不要上幼儿园”时,我会很干脆的对他说“那老师送你回家吧”,他又会马上改变主意,说他不要。
在我对他的观察中,小战士从没有与其它小朋友一起合作完成过什么,总是一个人做着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米尔德雷德在对幼儿园的儿童的观察研究中发现,儿童游戏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是非社会活动(一种没有参与者和旁观者的行为以及独自的游戏)。我猜想小战士是不是正处于这个时期,才有了他总是独自游戏的场景。
早餐开始,来园的其他小朋友都安安静静的坐在桌边吃着早饭。这时,你会看到桌上有一份“被人抛弃的早餐”和一个被拖拉出来的空着的椅子,看向远处,你会发现某个区角一个坐在地上的熟悉的身影,那便是小战士本人,一副“与世隔绝”的样子,只专注自己手中的教具或图书,(大多数时间还会把教具散落一地,但他自己却没有要把教具归位的意识),不会理会老师及小朋友对他的召唤,只得老师去亲自把他“请”过来。这种情况在一天的任何活动中都有可能出现,比如户外活动时间,你便会看到一个放荡不羁爱自由的小人儿,随意地奔跑在操场上的任何一个角落。当然,也有例外,会让你看到一个乖乖听话并且跟随班集体一起做活动的小战士,那是因为,旁边还有一个老师在“照看”着他。因为他的这种情况,园所出于对幼儿安全的考虑,除在教室内活动外,主班老师总是会为小战士配备一个专门的老师,对他进行“特殊照顾”。
小战士总是不合时宜的跑来跑去,是不是由于在小战士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初期,家人并没有抓住这个机会,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需要注意的是,规定好的顺序或要求不能随意改变,要始终保持一致,以免孩子无所适从。而且家长要做好榜样,并利用表扬的方式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这时的幼儿需要对周围环境的控制感,“秩序”又是幼儿控制环境的重要条件。充满秩序感的生活会使他们感到安全,还有助于他们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了解周围世界,并形成自己的认知与个性。
午休时间,所有的孩子都在换自己的睡衣准备睡觉,老师若没安顿好小战士,一不留神,你可能就会看到他去扒小朋友的内裤,嘴里嚷着,“嗨嗨没有内裤,嗨嗨也要穿内裤。”我推测这一时期的小战士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表现在对自己的性别认识,可自我观察到身体特征,心想“为什么其他小男生有内裤穿,嗨嗨没有?”
根据弗洛伊德的发展阶段理论,小战士可能正处在性器期:这个时期动欲在生殖器区域,在这个阶段里, 最显著的两个行为现象是“恋亲情结”和“认同作用”。男孩子到了这个年龄,开始对自己的母亲产生一种爱恋的心理和欲求。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要进入幼儿园学习,儿童把依恋对象逐渐从父母身上转移到老师和同伴身上。
这段时间的小战士,可能正逐渐的在转移自己的依恋对象,他把这种依恋转移到了一个小姑娘晓晓身上,但同时,小战士这一时期的自我意识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表现在对自己性别的认识,可自我观察到身体特征,这时的孩子只能根据外部的、表面的特征来区分自己的性别。所以,有无关于生殖器的问题,成了小战士每天的“口头禅”,吃饭时小战士总是会想办法凑到晓晓跟前,嘴里说着,“小战士有小鸡鸡,晓晓没有小鸡鸡!对吗?” 老师曾经试图告诉过他,晓晓是女生,没有小鸡鸡,但好像这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我也一直在试图想办法怎么去告诉小战士关于性这个问题,可虽然我是95后,也没有接受过性教育啊,我要怎么去教育这么小的一个孩子,心中也是千万只神兽奔腾而过。在我看来,小战士可能在对自己的性别认识这方面比其他孩子发展快一点;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小战士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他可能在爷爷奶奶那里没有得到正确引导和积极鼓励,所以导致小战士对这个问题比其他小朋友更渴求得到答案。
午休过后,circle时间到,老师会用半个小时的时间,围绕本星期的教学计划给孩子们讲讲有关的科普知识,或者是相关的故事。这时的小战士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是最接近自己所闻的人,他会反复地去凑近老师手中的那本书(为什么是反复,因为老师怕打扰到其他小朋友总是会将他拉回来)。发展到后来,小战士干脆把椅子搬到紧挨老师的位置,这样便不会有人干扰了。他在听故事和看书的时候,如果你够仔细,你会看到他眼神里的光芒。无关运动的停止,当他的注意力集中时,便自动地停止与注意无关的动作。我认为小战士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比其它小朋友发展要快,他经常处于“目不转睛”的状态,是不是由于小战士经常沉浸于思考或想象,所以眼睛总是朝着某一方向“呆视”着。而且你不经意的一句话也可能引发他的思考。战士也同其他小朋友一样,因为好奇心,会问出十万个为什么,但唯一的不同就是他的问题很“深刻”,特别能问到点上,以致于老师有时候被问得哑口无言。
小战士还有一个特点,至今让我记忆犹新,那便是小战士对于干净的追求。美术课上,一张A4的大白纸,可能只有零星的几个彩色颜料的点缀和又一个空下的座位,还有身后的水流声,没错,在没人知情的情况下小战士自己已经在清洗小手了,还有嘴里嘟囔着,“我的手脏了,我要洗手!”是不是由于家长对孩子的卫生要求过严过高,逼着孩子反复洗手,才导致了小战士现在的状况。从这点我也觉得小战士的自我控制能力并没有因为外界的压力而实现。
在这个班级里,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恋物,小战士也不例外,不同的是,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具体的实物,小战士的恋物却是自己每天心心念念的“无形小战士”。幼儿的“恋物瘾”是一种离了某一样陪伴惯了的东西就忐忑不安的行为。他一旦听到自己“不是小战士了”或“小战士不会这样做的”等等,会不安,亦或是瞬间崩溃,嘴里还反复说着“嗨嗨还是一个好好的小战士吗?”嗨嗨为什么会对于小战士“中毒这么深”,之前班级的一个老师询问过嗨嗨的爷爷奶奶关于他的这个情况,得到了这样的答案,李尚远的爷爷和爸爸都是退伍军人。我在想,是不是嗨嗨的爷爷经常用小战士这个称号评价嗨嗨的种种行为,而幼儿的自我评价发展特点又是从依赖成人的评价过渡到自己独立的评价,且自我评价能力很差,所以嗨嗨对于小战士的“依恋”是不是只是因为还不能对自己做出独立的评价,而是一个对于别人评价的简单重复。成人对幼儿的评价在幼儿个性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作为成人的我们应当对幼儿做出适当的评价,否则,就是在伤害儿童。
在这篇文章当中,我通篇用了小战士这个称呼,希望是一种美好的寄托吧,愿他在不久的将来如自己所愿,可以做一个真正的小战士,保持着一直想要探索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和欲望,练就一个“披荆斩棘”的金刚不坏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