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看样,网上订货,如今的图书消费已经大势如此。随着在线销售平台的不断整合与优化,像我这般还肯动身移步到实体店逛逛看看的,恐怕也算是“遗老遗少”了。是啊,现在除了急于备考的复习资料和拓展阅读的少儿读物,谁还大老远跑来书店线下选购啊?
这座昔日东北地区最知名(也可能是最大)的图书批零集散地——学府书城(原名学府书店),曾以在教材(教辅)、学术专著、应试丛书等方面的权威和全面著称。如今,早已是风光不再繁华尽,门前冷落鞍马稀。
这些年书城来的越来越少,可是店内的装修陈设却始终如一。往好了说是保留古朴风,年代感;照实了讲是没精打采的破败气象。不容回避,与诚品、西西弗等业态新锐相比,其老迈程度足以令人萌生穿越时空的错觉。
来到文学部,顾客模样的读者,算上在书架间偶而忙碌的店员,偌大的区域内不超过5人。那些年席地而坐、“痴呆”捧读的书虫们,是迫于生计背弃了爱好,还是迷乱物欲尘封了梦想?希望是我狭隘了,小器了。他们,可能只不过换了更简便易行的方式靠近陪伴而已。
徜徉在文学图书的海洋里,小心翼翼去触摸、翻阅,恭恭敬敬来注视、遐思。承载着丰厚蕴韵与深邃光芒的文字,打开封面就好似打开另一个多彩世界之门的图书,仍然独具生生不息的无穷魅力,仍然焕发历久弥香的不灭气质。
然而,沉浸其间是一种文化上的精神皈依,付款购买是一种经济上的理性消费。面对全场满50才打八折(记得过去一度是文学类满百八折)的促销昏招,我想绝大多数人都会转去网上下单的。特别对于文学书籍,我的观点是,完全可以根据DD网上的折扣力度变化,不分先后,分批入手。按照平均下来低于定价五折的价格测算,在实体店买书的所需投入几乎是网购的两倍,个中优劣一目了然。
从传统书店的殒没,到新兴书店的崛起,在泛阅读盛行和电商云集的时代背景下,图书作为亘古不变的文化传媒,既面临从内到外的革新,更需要言行一致的坚守。
离别书店,缓步在天蓝树绿,风和日丽的午后时光,心里竟是涩涩的,恹恹的。
这份言说不详的滋味,依稀可辨的是担忧和遗憾。此种担忧,等同于一名文字(托大时也敢称文学)爱好者对纸质书遇冷和文化消遣流俗的悲悯与哀伤;此种遗憾,类似于心仪已久却又不能够私相授受的歉意与愧疚。
你好!书店。坚信文脉永续,祈愿书籍长安。转身,抱歉!我不是逆流而上的搏击者,仍愿做顺势而为的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