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IP模型中没有表示层和会话层,在TCP/IP模型中,通常认为应用层是OSI模型的最高三层(应用层、表示层和会话层)的合并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开放系统互联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
TCP/IP模型各层的结构、功能和协议
1 网络接口层
网络接口层即数据链路层。
TCP/IP没有为数据链路层定义任何特定的协议。
计算机之间传输的是0和1的电信号数据,但是单纯的0和1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必须规定解读方式:多少个电信号算一组,每个信号位有何意义。
以太网规定,一组电信号构成一个数据包(以太网数据包),叫做“帧”,每一帧分成两个部分:标头(Head)和数据(Data)。“标头”包含数据包的一些说明项,比如发送者、接收者、数据类型等等;“数据”则是数据包的具体内容。
数据链路层的作用就是确定0和1的分组方式,将0和1划分为数据帧,并从一个节点传输到临近的另一个节点,这些节点是通过MAC地址来唯一标识的。
MAC地址:以太网规定,连入网络的所有设备,都必须具有“网卡”接口。数据包必须是从一块网卡传送到另一块网卡。网卡的地址,就是数据包的发送地址和接收地址,这叫做MAC地址。
每块网卡出厂的时候,都有一个全世界独一无二的MAC地址,长度是48个二进制位,通常用12个十六进制数来表示,比如:00-B0-D0-86-BB-F7
广播:一块网卡怎么会知道另一块网卡的MAC地址呢。这是因为有一种ARP协议(后面会介绍)。以太网采用了一种很原始的方式,它不是把数据包准确的送到接收方,而是向本网络内所有计算机发送,让每台计算机自己判断,是否为接收方。接收方读取数据包的标头,找到接收方的MAC地址,然后与自身MAC地址对比,如果两者相同,则接收这个这个包并做进一步处理,否则丢弃这个包。这种发送方式就叫做“广播”。
总结:在数据链路层中我们通过MAC地址来识别不同的节点(节点是通过MAC地址来唯一标识的)
2 网络层
理论上,仅依靠MAC地址,上海的网卡就可以找到洛杉矶的网卡,这在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但是,这样做有一个重大的缺点。以太网采用广播方式发送数据包,所有成员人都会受到这个数据包,不仅效率低,而且局限在发送者所在的子网络。也就是说,如果两台计算机不在同一个子网络,广播是传不进去的。这种设计也是合理的,否则互联网上每一台计算机都会收到所有包,那会引起灾难。
因此,必须找到一种方法,能够区分哪些MAC地址属于同一个子网络,哪些不是。如果是同一个子网络,就采用广播方式发送,否则采用“路由”方式发送(路由的意思,就是指如何向不同的子网络分发数据包)。遗憾的是,MAC地址本身无法做到这一点。它只与厂商有关,与所处网络无关。
这就导致了网络层的诞生。它的作用是引进一套新的地址,使得我们能够区分不同的计算机是否属于同一个子网络。这套地址就叫做“网络地址”,简称“网址”。
于是,“网络层”出现后,每台计算机有了两种地址:MAC地址和网络地址。两种地址之间没有任何联系,MAC地址是绑定在网卡上的,网络地址则是管理员分配的,他们只是随机组合在一起。
网络地址帮助我们确定计算机所在的子网络,MAC地址则将数据包送到该子网络中的目标网卡。因此,从逻辑上判断,必定是先处理网络地址,然后再处理MAC地址。
规定网络地址的协议叫做IP协议。它所定义的地址叫做IP地址
目前广泛采用的是IP协议第四版,简称IPv4。这个版本规定,网络地址有32个二进制位组成。习惯上,我们用分成四段的十进制数表示IP地址,从0.0.0.0~255.255.255.255
互联网上的每一台计算机,都会分配到一个IP地址。这个地址分成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代表网络,后一部分代表主机,如果两台计算机的前一部分如果相同,则表示它们处于同一个子网络。(后面会介绍IP地址的分类)。
2.1 IP协议
IP协议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为每台计算机分配IP地址;另一个是确定哪些地址在同一个子网络。
IP数据包:根据IP协议发送的数据,就叫做IP数据包。IP数据包也包含“标头”和“数据”两部分,“标头”部分主要包括版本、长度、IP地址等信息;“数据部分”则是IP数据包的具体内容。
2.2 ARP协议
ARP协议是根据IP地址获取MAC地址的协议。
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地址解析协议
因为IP数据是放在以太网数据包里发送的,所以我们必须同时知道两个地址,一个是对方的MAC地址,另一个是对方的IP地址。通常情况下,对方的IP地址是已知的,但是对方的MAC地址是未知的。
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机制,能够从IP地址得到MAC地址。
这里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如果两台主机不在同一个子网络,那么事实上没有办法得到对方的MAC地址,只能把数据包传送到两个子网络连接处的“网关”,让网关去处理。
如果两台主机在同一个子网络,那么可以用ARP协议得到对方的MAC地址。使用ARP协议时,会首先检查ARP高速缓存(IP-MAC地址对应表缓存),如果查询的IP-MAC对不存在,那么就发送一个ARP协议广播包。ARP协议也是发出一个数据包(包含在以太网数据包中),其中包含它所要查询主机的IP地址,而在对方的MAC地址一栏,填的是FF:FF:FF:FF:FF:FF,表示这是一个广播地址。它所在的子网络的每一台主机,都会收到这个数据包,从中取出IP地址,与自身IP地址进行比较。如果两者相同,就做出回复,向发送方报告自己的MAC地址,否则丢弃这个包。发送方收到MAC地址后会更新ARP缓存。
2.3 ICMP协议
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
IP协议并不是一个可靠的协议,它不能保证数据被送达。当传送IP数据包发生错误,比如主机不可达、路由器不可达等等。ICMP协议会把错误信息封包,然后传回给发送方,通过这些信息,发送方可以对所发生的问题作出诊断,然后采取适当的措施解决。它与传输协议最大的不同:它一般不用于在两点间传输数据,而常常用于返回的错误信息或是分析路由。
总结:网络层的功能是建立“主机到主机”的通信
3 传输层
有了MAC地址和IP地址,我们已经可以在互联网上任意两台主机之间进行通信。接下来的问题是,同一台主机上有许多程序都需要用到网络,比如你一边浏览网页,一边与朋友在线聊天。当一个数据包从互联网上发来的时候,该如何区分是网页内容还是在线聊天内容?
也就是说,我们还需要一个参数,表示这个包到底供哪个程序使用。这个参数就叫做“端口”,它其实是每一个使用网卡程序的编号。每个数据包都发送到主机的特定端口,所以不同的程序就能取到自己所需要的数据。
端口:065535之间的一个整数,正好16个二进制位。其中01023端口被系统占用。
传输层的作用是建立“端口到端口”的通信。
3.1 UDP协议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用户数据报协议
要在数据包中加入端口信息,就需要新的协议。最简单的实现叫做UDP协议,它的格式几乎就是在数据报前面加上端口号。
UDP数据包,也是由“标头”和“数据”两部分组成。
“标头”部分主要定义了发送端口和接收端口,“数据”部分就是具体的内容。
3.2 TCP协议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
UDP协议的优点是简单、容易实现,缺点是可靠性差,一旦数据包发出,无法知道对方是否已收到。
为了提高网络可靠性,TCP协议就诞生了。TCP协议非常复杂,但可以近似的认为,它就是有确认机制的UDP协议,每发出一个数据包都要求确认。如果有一个数据包丢失,就收不到确认,发送方就知道有必要重发这个数据包。
TCP协议能够确保数据不被丢失,缺点是过程复杂、实现困难、消耗较多资源。
4 应用层
TCP协议可以为各式各样的程序传递数据,比如Email、www、FTP等等。那么必须有不同的协议规定电子邮件、网页、FTP数据的格式,这些应用程序协议就构成了应用层。
应用层是最高层,直接面对用户。
应用层的协议有:SMTP(电子邮件)、HTTP(万维网)、TELNET(远程终端连接)、FTP(文件传输)、DNS(域名转换)等等。
以上内容参考自:
阮一峰的博客:《互联网协议入门》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12/05/internet_protocol_suite_part_i.html
https://github.com/LRH1993/android_interview/blob/master/computer-networks/tcpip.md
《TCP/IP协议族》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