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诺曦妈妈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寒暑假和周末常常要上山下田,做力所能及的农活。可我却有个非常致命的“缺点”:害怕蚯蚓。
其实最初的时候,我是不怕蚯蚓的。我还记得和妈妈去地里挖芋头,妈妈用锄头把地里的芋头挖出来,我负责把芋子从大芋头上掰下来,敲干净上面的泥土,把芋头和芋子分开装在箩筐里。这中间难免要和许多蚯蚓打交道,那时候我并不害怕。
后来是怎么变得越来越怕的呢?
也许是那一次,调皮的小堂哥手里抓着一条肥硕的蚯蚓,说要放在我头上,把我从田里一路追回家。那种逃命狂奔的感觉,那种危险就在身后紧追不舍的恐惧,至今记忆犹新。
也许是后来,堂姐和我在地里割猪菜,她知道我害怕蚯蚓,就恶作剧骗我说有一条蚯蚓在我背后的毛衣上爬,吓得我大哭不止,却无论如何回头也看不见,无论如何伸手也够不着。
堂姐也没有想到我会吓成那样,赶紧说是骗我的,并反复安慰我许久。可那种毛骨悚然和无能为力,却深深烙印在我心里。
也许,还有其他调皮的小伙伴或者粗神经的大人,曾经用蚯蚓来逗过我,吓唬过我,几十年过去早已记不清了。
总之,最后的结果是,我越来越害怕蚯蚓。我再也不敢在妈妈挖芋头时帮忙掰芋子了。每一次上山、下田或者去菜地,都要睁大双眼小心翼翼。
那时去上学需要步行大约十里路,我最害怕夜里下大雨,因为大雨过后的第二天,沙子铺的乡村公路上,会有许多又大又肥的蚯蚓。有一次,我从家里出发去上学,走了一两百米就大哭着跑回家。即使面对爸爸严厉的批评,平时最怕他的我也坚决逃了一天课。
妈妈为此很是担忧,她说我们农民这么害怕蚯蚓可怎么办呀?
长大后我依然害怕蚯蚓,我知道这是典型且较严重的动物恐惧症。
2
前天傍晚我陪小诺在小区里玩。天气炎热,小区地砖铺的小路上偶尔会有各种爬虫的尸体,其中以蚯蚓居多,时常引来一群群蚂蚁。好奇的小诺脑子里装着十万个为什么,总要不停地问这问那,并时不时蹲下来仔细观察。
从理性上,我当然知道蚯蚓是完全无害,甚至是有益的,我完全没必要害怕它,但这并不能减轻我对它的恐惧。我能做到的就是尽一切力量,不让孩子察觉我的恐惧,以免传递给她。
当小诺蹲下来仔细观察蚯蚓的尸体时,我站在一旁抬头望天,嘴里不停地回答诸如:“蚯蚓为什么死了”、“蚂蚁在干什么”、“蚂蚁为什么不把蚯蚓抬走”这样的问题,心理祈祷孩子千万不要用手去触摸。
上帝保佑,小诺完全没有察觉到我的异样,她对于蚯蚓的兴趣和对于其他爬虫的兴趣,没有什么区别,几分钟后她就站起来走了。
后来我们走到了儿童滑梯那里,小诺滑了几趟后,开始绕着游乐区奔跑。跑着跑着,她突然停下来,指着地上害怕地大声叫:“蛇”!
我相信小区里不会有蛇,于是不慌不忙地走过去,却看到地上有一条活的蚯蚓,小小的身子正在努力爬行!我全身的毛孔在瞬间打开,心跳不可遏制地加速。
小诺第一次见到活着的蚯蚓,它和之前一动不动的尸体很不一样,往前蠕动的动作和电视里看到的蛇行非常相似,以为这就是传说中的蛇。
我眼望绿草和大树,以读绘本的语气平静地告诉小诺:“这不是蛇,这就是可爱的小蚯蚓,它不小心爬到路上来了,大约正在努力寻找泥土的方向呢!”
小诺好奇地蹲下来观察,我不可控制地退后了一步,又往旁侧走了几步,让一排矮矮的绿篱遮挡在我和那个小生物之间,使我即使低头也不会看到它。
我没有打扰小诺的观察,也没有催促她离开,虽然我非常想这么做。
片刻后小诺站起来,说:“我要踩它一下”。我阻止不及,她已经一脚踩下去了。只要想象一下那个场景,我就心里发毛到想尖声大叫,当然我没有大叫。
可是小诺却尖叫着后退了两步,说:“啊!我害怕!”我无论如何不敢走过去看,只能微笑着问她:“怎么啦?”
“小蚯蚓往回爬了!”她说。
我以天使般的声音说道:“小蚯蚓真聪明,你踩它后,它知道前面危险,决定换一个方向,赶紧跑啦!”想起她刚刚说的害怕,又安慰她:“你不用害怕,你看,你这么大,它那么小,有什么好害怕呢?”
小诺听了我的话后,往蚯蚓的方向靠近了两步,说:“我这么大,它那么小,我不害怕”。她弯下腰继续观察,我则在旁边耐心等候,直到她心满意足地走过来牵我的手,说要去河边玩,我的心才放回肚子里。
3
孩子的各种恐惧,大多数都是后天习得的。
行为主义心里学派认为,对某种动物的恐惧,可能来自儿童期曾有过的体验,也可能受父母或其他儿童的影响而产生,比如孩子目睹父亲遇到蛇时的惊慌表现、母亲的谆谆告诫等等。
有的恐惧是必要的,我们应该让孩子习得,如对有危险的事物:深水,火,电等等;有危险的陌生人;以及横穿马路等等有危险的行为。
有的恐惧是完全不必要的,请一定克制自己,不要传递给孩子。
虽然小诺将来在农村生活的可能性很小,应该不太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时常面对蚯蚓,但偶尔还是会遇见。生活中可能遇到自己极其恐惧的事或物,是对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极大威胁。
万一她将来愿意做一个农妇呢?不能因为对蚯蚓的恐惧而限制了她的选择。
在没有心理医生的帮助下,我这辈子怕是克服不了对蚯蚓的恐惧了,但我可以做到不让孩子们习得我的恐惧。
大多数成人身上,都会有一些毫无意义的恐惧,或者一些不良的偏好。比如说有人害怕蝴蝶和飞蛾,有人不喜欢吃鱼,有人目睹杀鸡过程后觉得脏且残忍,从而拒绝吃鸡肉等等。这些恐惧和偏好,或多或少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便。
孩子的未来充满无限种可能。我们做父母后,就应当尽量克制自己,不要把自己的无谓恐惧,或者对食物、事物的不良偏好传递给孩子,影响孩子的判断和喜好,进而限制孩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