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眼,上一篇文章更新是去年12月5日,感谢各位的不取关之恩,也感谢有朋友曾经来问我啥时候更新,被人催更的感觉真好啊~今天这篇是些最近瞎琢磨的事,拿出来随便聊聊。
同步与异步沟通
我是一个有“回复饥渴症”的人,在网络生活中,往往是别人问我啥,我就会立刻回复,看到角标或者头像在闪就忍不住点开。在这种被动甚至主动的情况下,我在工作、生活时的专注度经常受到了影响,很容易被“打断”,总需要花费心力重新找回状态。
在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关掉了大部分信息通知,开始使用手机的“勿扰模式”,尽量集中处理回复,争取将沟通效率最大化,从“同步沟通”渐渐切换为“异步沟通”。
那到底什么是“同步沟通”?什么是“异步沟通”呢?
举个栗子,面谈、打电话是同步沟通,邮件、留言则是异步沟通。IM类软件(微信、QQ等)其实应该介于这两者之间,既可以实时交流,也可以装作没看见或者用来留言。但大家往往习惯于“强行同步沟通”,有事先问“在吗?”,然后开始等待。其实往往不必如此,有事说事,对方看到后自然会回复你。降低沟通成本,Ta好,你也好。有啥紧急需要回复的事,还是打电话或者发起语音聊天为妙。
如果你看到这里,答应我,以后别对我说“在吗?”了,好吗?比心。
蚂蚁森林
支付宝里的“蚂蚁森林”已经上线很久了,我一直没玩。最近又注意到它是因为我姐。
某天,姐姐突然在家庭微信群里圈我,让我每天去给她的蚂蚁森林浇三次水。我说我想起来就去。姐姐说不行,必须帮她养成一棵树。然后,然后我就屈服了。接着,姐姐说了句“我现在支付都不用微信,就用支付宝,就为能量”。
我姐——中年、三线城市、普通上班族女士,这可能是她关于“蚂蚁森林”最好的评价!我是万万没想到这个小功能也能为支付宝拉动日活(还一下拉动了仨,因为我女朋友知道我开始玩后,也开始每天给我浇水。),虽说这不一定是普遍现象,但同样对我的冲击很大,我平时还是距离普通用户太远了。
关闭朋友圈
半个月前,我关了一周多的朋友圈。有俩朋友无意间发现后,还特意来问我发生啥事了,生怕我受了打击想不开啥的。其实并没有,只是发觉自己在朋友圈里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想做些小调整。
在关闭朋友圈的第一天,我在完全无意识的状态下,手指自然点开下图界面中的“扫一扫”四次。在对着扫二维码界面愣住十几次后,我才勉强戒掉这种“肌肉记忆”,现在想想还觉得后怕。关了一周多再打开后,我发现我已经能控制自己不刷朋友圈了。无聊时就去看看Instapaper里的存货。进而,我想开始调整自己在社交网络上的心理预期。我发现只要我降低对他人发布的内容的心理预期,我就不那么想刷朋友圈了。
他人发布的内容分为“他人主动发布的内容”和“他人对我发布的内容的评论”两个部分。如果已经控制住对“他人主动发布的内容”的“好奇心”,又该如何控制对“他人对我发布的内容的评论”的“虚荣”呢?
人是群居动物,本就期待着沟通交流。自己发内容也就是希望能有人评论、互动(包括我这篇小文也是),如果想直接“戒断”,似乎不太人道。那么,就采用前文所说的“异步沟通”咯。发完就跑,对回复、点赞全部延后统一处理,别再眼巴巴地刷新、等着别人给你回复了。:)
要记住,“撩完就跑”才是最好的!
嗯,今天就到这里。给大家拜个晚年!
题图来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