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发起99公益日,试图推动“全民公益”,利用配捐等手段刺激公益组织积极动员人际关系进行诱捐。或者说,因为看到草根公益组织做公益难、筹款不易,腾讯和合作伙伴们设计了通过配捐成倍增加捐赠额度的模式,来刺激公益组织想办法动员身边的亲朋好友、各种人际关系参与捐款。
但在这个逻辑中,腾讯把“全民公益”的发动机建立在了公益组织的社会动员能力上,并非全民参与公益的动力源上,结果绝大多数参与的民众迫于人情或道德的压力而被动参与。应该说,99公益日提供了全民公益的通道和声势,但离真正的全民公益却南辕北辙。这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好好思考全民公益的内生动力到底是什么?或者说全民公益的痛点应该在哪儿?此处我卖个关子,全民公益的内生动力,一定不该是朋友圈的人情动员和利益诱惑。
正确的全民公益逻辑应该是:激发公众为自身愿望的主动许愿,并将愿望转化为对公益组织的支持
这里的逻辑起点是公众,我们绝对忘不了绝大多数人进庙在许愿,过生日吹蜡烛在许愿,进祠堂拜祖宗在许愿,问候老人也在祝愿,总之,每个人心中都有愿望,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自发参与公益慈善,愿望是可以推动社会进步和温暖世界的全民动力。
那么愿望消费又如何和公益组织发生关系?每个愿望的背后基本都对应着一个公益组织的服务范畴。比如祝福父亲身体健康,自然对应着很多父亲患有重病而贫困不治,或者有公益组织是倡导老人身体健康的解决方案。这些愿望消费和平台激励汇聚成对这个公益领域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