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认识不久的朋友颇喜欢雕刻,随身带着一把小刀,一有闲时间就从口袋摸出几颗山核桃或桃核,在上面刻刻划划。说实在的,我不是很喜欢这些东西,加上朋友本来也就一粗人,印象中或许他纯粹是为了好玩而已。
前几日,看他手里拿着一串手珠,寒暄之间要过来随意把玩一下。这一看,却看出许多学问。手珠是用桃核雕刻而成的,共八颗,一颗是一个佛的正脸,法相庄严,慈眉善目。一个是魔的正脸,怒气横生,望而生畏。其余六颗却很值得玩味,仔细看来,似佛非佛,似魔非魔,一半是佛脸,一半是魔脸。
不解地问他何意,他说,这就是所谓的“一念之间”。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半是佛,一半是魔,关键看修行。
这一句话,让我思考良久。
确实如此,佛魔共生,皆在一人,善恶同在,存于一心,我们都是在人间砥砺修行。天堂和地狱都在人间,佛眼看世界,人人皆能成佛,可塑,可渡。魔眼看世界,处处都是地狱,为恶,为孽。
人的上限,可以使人感叹唏嘘世间的美好。就像前段时间因车祸突然去世才揭开秘密的,“图书馆洗手”网红老人韦思浩。他自己节衣缩食,省吃俭用,却坚持二十几年化名捐款助教。作为一名退休老师,他捐完退休金,就拾荒挣钱用以助教。出车祸后,整理遗物时才发现他化名捐款的一摞摞单子,和早已签好好多年的遗体捐献书。
每每看到这样的新闻,内心总会受到很大的触动,感觉整个人的心里都平静了很多,纯净了很多。这就是善的力量,他们是人性的上限,是佛在人间。
而人的下限,也会使人无限的感叹唏嘘,惊异于人性的丑恶,如黑洞般吞噬世间的美好。看到此类新闻或故事,总会感觉内心如触电般震惊,后背微微发凉。世间的丑恶,总以超乎我们想象的形式,扭曲的存在着。在这些事情面前,爱与善,有时候不仅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沦为伪装的道具和虚伪的表演。
还记得广州发生的小悦悦事件吗?那是我对群体性无意识“恶”的第一次震惊和体悟。我指的并不是小悦悦被撞倒后,十八个人从不宽的马路上经过装作视而不见,甚至有的故意扭过头去见死不救,以致小孩遭到后续车辆的碾压的事。我说的是,发生在拾荒老人陈贤妹经过时抱起小孩哭泣喊叫,最后惊动悦悦妈妈,才一起送孩子救治之后的故事。很巧的是,陈贤妹也是一个拾荒者,是一个混迹于社会底层的拾荒老太。
小悦悦事件,引起了全社会的震惊和广泛讨论。但我相信,这种震惊其实是仅存在于表面的,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隐秘的想法。
如果将我们换做路人,有多少人会视而不见的走过,又有多少人会像陈太婆一般本能地抱起小孩呼救。
当年陈太婆被评为“2011年中国良心”获奖人物。她带着无数的质疑、责难、委屈去领这个奖,并且承诺将奖金和社会各界给她的奖励捐出。不是她不需要这些钱,是她不敢要。在她小小的举动与众人的冷漠形成鲜明对比而经媒体大量报道后,身边的人开始质疑陈太婆当时施救的动机。
想出名的责难开始压的她喘不过气来,而当一些人给她捐款,甚至给她荣誉给她奖金的时候,想骗钱的怀疑又开始发酵。
她只是一个拾荒老人,在她路过已被碾压的小悦悦的那一刻,我猜想她不能预料到这是个重大新闻。她既没出名的动机,也不存在以此获得报酬的欲望。她只是本能地觉得出事了,应该去救。如果存在出名和挣钱的想法,那为什么路过那么多人,没人去把握这个机会呢。
压力之下,救人的人成了众矢之的,不得不选择捐出奖金,已证清白。这就是世间的恶。
佛说,一念之间,天壤之别。
遇难救与不救,整个社会都讨论了好多年。这一现象的形成,有它特定的社会原因和舆论炒作,不能单单以善恶和人性来武断地下结论。毕竟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在特定的环境下,见多了太多的碰瓷和讹诈,正常人出于自我保护选择冷漠,虽不合理,但我觉得可以理解。
欣慰的是近年来,在舆论正面引导下,情况有所好转。越来越多的人遇到类似情况,都学会了在保护自我的前提下,先录像再施救,既不乏理性又化解冷漠传递温情。而且国家层面也在逐步完善相关法律规定。今年对于见义勇为中的追责问题,予以豁免。虽然这与救人中施救人的利益保护还有一段距离,但已经在立法上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我想说的不是这些。恰恰是,陈贤妹救人后,身边人对她的中伤。这与自保没有任何关系,只与人性相关。
善不是惊天动地,而是涓涓细流。恶也不是十恶不赦,而是点滴恶念。我总觉得,对陈贤妹的中伤,甚至要比对小悦悦的冷漠更为可恶。
如果做不了好事,我们可以选择什么都不做,但我们不能打击别人做好事。
不能高尚,我们可以普通,但我们不能选择卑鄙。
冷漠造成的社会温情缺失尚未完全弥合,又有人去中伤本来已经极端稀缺的善行,这更是一种恶。
善念汇聚,人间就是天堂。恶念横生,人间就是地狱。
一念起,善恶生。我们都在修行。
追忆网红韦思浩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