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文豪苏轼的一生,既是辉煌而伟大的一生,也是充满磨难与困苦的一生。
苏轼在诗词、绘画和散文方面都颇有建树,还为后世留下了很多极为宝贵的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便是其中的两首题画诗。
《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北宋初年的一位僧人,他也是当时著名的“九诗僧”之一,既会写诗又会作画。其中的《春江晓景》是惠崇僧人的经典之作,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很可惜,这两幅画作没有流传下来。在元丰八年,也就是公元1085年,苏轼根据这两幅画作,写了两首题画诗。要真正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并不容易,但是苏轼的这两首诗却完美地诠释了惠崇的画作,做到了诗与画的完美统一。
自古以来,描写桃花的诗词有很多,《诗经》有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为我们描绘了桃花盛开的季节,崔护在《题都城南庄》中写道:“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更是成了年轻男女爱情的见证。
而苏轼笔中的桃花却别有一番趣味,三三两两的桃花在乍暖还寒的时候开放,稀疏的竹子再加上稀疏的桃花,这便是早春的信号。
在古代很多诗人眼中,三三两两的桃花或者梅花似乎更有意趣和韵味,正如林逋在《山园小梅》中写道:“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是谁先察觉到早春的信号呢?是嬉戏在江水中的鸭子,它们最先感受到江水悄然发生的变化, 虽然这些变化是如此的微小,可谓“润物细无声”。
这句诗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充满了人生的哲理,只有身临其境,才会有最真实的感受。
在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和芦芽,这正是江南早春的特点,如果诗中只写这两种植物,似乎对于“吃货”苏轼来说还不够,所以接下来又写了一句“正是河豚欲上时”。
河豚,是一种内脏有毒的鱼,如果配上蒌蒿和芦芽,不仅可以去毒,而且味道更为鲜美,苏东坡就曾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吃了河豚,吃完后,说道:'' 就是死了也值了”。
《其二》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第二首诗描绘了大雁北飞的情景,一般而言,大雁都会结伴而飞,但是偏偏有两两归鸿想要离开大雁的行列,单独而行,他们就像北归的人一样,对江南无比眷恋。
杜甫在《咏怀古迹之三》中写道:“一去紫台连朔漠”,诗中的朔漠,指的便是北方沙漠之地。因为这些大雁知道,此时的北方依旧是大漠连连且多风雪,既然这样,还不如在江南多度过半个月的大好春光,这种写法真是充满了新意和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