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是中国的国粹,从远古时代的甲骨文,再到成型于东汉,魏、晋时期的各个书法艺术形式,可见书法的形成与发展亦有其自己的历史轨迹。
纵观书法的发展,可以知晓,书法起于甲骨文,观甲骨文,虽无汉字那般规整、统一,却透露出了几分活泼与灵动,这大概归功于它是一种象形文字。甲骨文有着自己的书写规则,即通常所说的行款对中国书法形式法则的确立也是至关重要的,前人对此有过一些探讨,总结一下,无非三种:1.竖列左行例,2.竖列右行例,3.左右对贞,则左侧左行,右侧右行。这样的行款、行气以垂直轴为参照,获得了优势定向,因为人们对于图示的均衡感的判断是以垂直轴的定位为基准的。
金文的出现,依托于青铜器的铸造,字形同甲骨文相像,但比甲骨文更加规整,排列也有序。后至战国时期为了方便书写,对篆书做了笔画上的简化,称为大篆。秦始皇统一六国,随即统一文字,一改昔日的写意字体,而增强了文字的符号价值。
隶书的形成是在满足其功用价值的基础上更多的倾向于它的审美性。如蚕头雁尾的字形。从现代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简牍帛书来反映,西汉是隶书逐步成熟的时期。东汉时期,丰碑巨碣大量出现。总结汉代背景,汉代社会各阶层对文字的书写有实用性方面的严格要求,这反应在童蒙教育、官吏选拔与文字学研究等多方面。
书法的发展是进步的,所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各阶层对书法的热衷与自觉的艺术追求不断加深,书家也成为社会各阶层尊崇的对象,书法理论文章,书写工具与材料也获得了重要的改进,这些都表明书法正逐步成为一个自觉、独立的艺术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