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食物有记忆,例如:洋葱炒鸭是家里农历七月十四的味道,而且是出自阿爸的手;田艾草揉和糯米粉做出来的田艾籺是阿妈的独门手艺,似乎只有出自阿妈的手,才会那般Q弹口齿留香;黄豆芽炒猪大肠,那是外婆家的味道,那里村风淳朴,关系简单,小时候常捧着一碗饭,装着豆芽炒大肠,从这家到那家,从外村到里村,吃着走着玩着,又一餐。
昨晚临睡前,突然很想吃一碗小面,一碗充满学生时代味道的小面……
记得很清楚,学生时代的自己并不喜欢面食,甚至讨厌,每当到食堂晚了,没米饭只剩面的时候,就有种连饭都吃不上的凄凉感。然而也是一碗面,不仅是饱腹后的满足感,更有暂忘压力放飞自我的轻松愉悦。
学校是半封闭式,由于离家较远,自然选择住校。那三年,周一到周五正常上课,周六,也还是正常上课,毕竟除了不用严格按时上晚自习,其他一切照常,周日自行自习,一个月放一次假,也就是一个月有一次完整周末。
除了放月假的那个周末,所有的周六,下午上完课,约三五同学一起跑步,这是应该带引号的跑步,因为这个时间,不同以往周一到周五的任何一次,因为是去学校外面跑海堤,海堤左边是一片小树林和养殖池,右边是低矮稀疏的红树林和远一点的海水,有时还可以看到夕阳洒满海面,风景和空气自然是好的,然而更好的是即将到达海堤对面的南油四区那满怀期待的心情,那种心情不亚于热恋的人们即将见到对方的心情,美食之于吃货,情人之于热恋的人们。
南油四区,其实我也忘了应该是二区还是四区,只知道海堤的那边是一片石油公司给工人们提供的居住房,据说那些工人里大多是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过来的。其他的我都可以不知道,唯独我们要去的那个地方,进入那片居住楼,在某一栋的一楼,重庆爷爷奶奶,自家住的餐厅腾出来,还有小后院,摆上几张桌子,来排队等待的都是我们学校的学生,一碗按本地人口味改良后的重庆小面,一个南瓜饼,一份烫菜……
面是细小的,这是我多年之后都记忆犹新的,因为跟学校食堂的那种不一样,是极细极细的那种,面上撒了一些葱花,面汤的颜色可以看出是放了一点酱油,但是还有一种味道我是好几年之后在成都上大学之后才知道的,那就是面汤里那股芝麻油的味道,那时候只知道那味道很特别,打开了自己的味蕾,却不知道是什么食材该有的味道,因为从小到大家里只吃花生油,大概也正是这样,才越觉这味道的稀罕。直至到成都上大学后偶然的机会盘中餐有这个味道,回味久久,那一刻非常肯定就是这个味道。
南瓜饼,跟市面上我们常见的感觉没什么两样,但是南瓜是重庆爷爷奶奶自己种的,面是自己擀的,有时候也可以看到重庆爷爷奶奶的女儿也来帮忙了,那一个个南瓜饼里输入了他们在厨房忙碌的身影和慈祥亲和的笑容……不需要其他更特别的了!
烫菜,纯蔬菜,最多的就是常见的空心菜,也是重庆爷爷奶奶自己种的,就种在海堤边上,健康的食材没有过多华丽的变身,也不需要,仅仅是在开水中焯过,然后拌以常见的调味料,吃得同学们满脸笑容……
那时候,一趟四区,一碗小面,一个南瓜饼,一份烫菜,不用十块钱,可以让平日里脸无菜色的同学们从胃到脸都散发出愉悦。
也不知怎的,昨晚临时想吃这样一碗小面,时间已过十年,不知当年的重庆爷爷奶奶是否还健康,也不知道那个味道是否还在。那时候就只是纯粹一顿饭的满足,现在却是一段关于岁月、人、感受的回忆。
今早上起来,就着记忆,做了一碗素面,一碗倒放回忆来满足味蕾的小面。
致青春,致同窗情谊,致慈祥和蔼的重庆爷爷奶奶,致那段很苦逼很充实有哭有笑的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