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电子支付这么盛行,我真担心哪一天小孩子们不知道钱是什么东西?
除了黄金这样的硬通货之外,我们平时使用的钱都是纸币。实际上,顽强的青铜铸币一直到近代仍是我国的法定货币,我们与西方金银币世界的对接是在1933年的“废两改元令”之后。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为什么中国古代却是青铜击败了金银呢?专注于制度史、财政史研究的历史学者刘三解在《青铜资本:帝制中国经济的源代码》一书中为我们做出了精彩的解答。
该书是一本另辟蹊径的中国史著作,它以中国早期货币的演变为切入点,将上至商周、下至汉武帝400余年的宫廷政治、经济、产业、财政、货币等诸多历史融汇在一起,揭示了这些历史之间的关联性,视野开阔,见解敏锐。
该书的一大特点是引入了里耶秦简、岳麓书院藏秦简、张家山汉简等出土文物资料,让读者得以了解那个时代对货币的不同认识。
比如在战国及秦汉时期,珠玉、金、银、钱(青铜铸币)属于广义的“币”的范畴,类似于今天的财物(财富)概念;黄金、刀布(或刀币,代指青铜铸币)耶是“通货”,略同于今天的货币概念;刀布则略同于“手交货币”。所以,“币”的范畴比“钱”大,钱肯定是币,币却不一定是钱。
到了《史记》中,司马迁才首次明确了“币”的货币属性,但是这一概念并未成为西汉上层知识界的共识。正是中国古代先贤对财物(财富)与货币的混淆,才让现实的货币制度走上了青铜铸币大兴、金银货币虚化这样异于西方的道路。
作者还从青铜资本的视角,对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做了新的解读。以往的研究者多将秦亡的原因归结为皇帝个人的残暴和独断专行,而忽略了秦朝为运作其皇权专制体制必须支付的巨额费用这一财政因素。
秦之速亡,就在于它无法支付庞大无比的制度费用,亡在它难以继续背负沉重的货币欠债,亡在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等所有人的利益都受到损害。这是作者从货币史的角度得出的独到见解。
本书从货币史视角解读中国史,角度新颖,开创了古代中国历史书写的新范式。书中大量有趣的史料也让本书在专业性的基础上增添了阅读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