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纣王,大部分人的脑海里立刻显现出一个昏庸无道,荒唐淫乱,只会玩女人和乱杀大臣的无能之君形象,因为小说和影视剧的影响力太大,这样的认知已经根深蒂固,估计有人在这里看见他的名字都会诧异,就这样的人还能有什么好形象不成?
先看完他的生平介绍,答案自然就揭晓了。帝辛自幼聪敏过人。 《荀子·非相篇》说他“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也。”《史记·殷本记>也记载“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用现在的话说,帝辛就是个长的又好,又聪明又能干,力气极大,武功还非常好,可以徒手格杀猛兽,以一敌百。
商朝还是奴隶制社会,纣王之前国土其实不大,纣王继位后,便开始筹划亲征东夷,然后不断派兵出击,连续打击困扰商朝多年的外患,将东夷等部族彻底赶出了黄河流域,把商朝的国土扩大到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最后扩大到现在的中国东南部,商朝疆域在他手里整整扩大了两倍多,并且开发了长江、淮河流域,让中原文明不再局限于黄河流域,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纣王是未来大一统的华夏中国的奠基人。
在内政上,纣王也算得上是励精图治,富国强兵,为政举措上也非常敢于尝试,他提出禁止滥杀奴隶,准许奴隶的子女参军,准许奴隶的子女与国人的子女通婚,这等于是给了世代沿袭身份的奴隶改变命运的机会,同时他还大大提升了女性的地位,许多地方甚至出现了女官。而且,纣王还允许普通百姓饮酒,算是与民同乐了。
其实老实说,纣王真没做什么坏事,周武王在《尚书》中开列了纣王六条罪状:第一是酗酒;第二是不用贵戚旧臣;第三是重用小人;第四是听信妇言;第五是信有命在天;第六是不留心祭祀。喝酒算坏事么?不用皇亲国戚做官算坏事么?尊重女人算坏事么?任用小人?好像就用了费仲一个吧,哪个明君手下没有个把善于阿谀奉承的臣子?至于听信天命和不用心祭祀,这不是自相矛盾么?
看看都好笑,这些哪里算得上是罪状?那究竟纣王的坏名声是哪里来的呢?真正的原因是,因为实在列不出什么真实罪状来,所以,就发展了一个特殊的途径,发动群众用编故事的形式故意抹黑他,这一招在后世也屡试不爽。
于是就有了大家熟知的那些种种罪行,于是,明明是贪财好利的内奸叛徒箕子和微子在小说里成了正义的化身,思想守旧,固步自封不同意纣王推行新政的顽固派比干成了受害的忠臣。好像也没干什么祸国殃民的坏事,甚至连朝堂都没上过几次的妲己居然一手毁了商朝江山。而所有忠心于纣王的大臣,不管是闻仲还是赵公明、申公豹都成了反派,这就是武王领导的周宣部的厉害之处啊!
其实,商朝的灭亡,正是源于先前说到的对外战争,一方面,战争消耗巨大,国力损耗严重,其次,随着商军不断获胜,战败的奴隶源源不断的送回来,而纣王对奴隶的管理政策又相对宽松,这就增加了国家的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另一方面,商朝中央军越打越远,就使得后方空虚,疏于防守。
周文王第一次造反,被纣王亲自领兵轻松打败,姬昌被囚禁,在小说里,也成了姬昌冒死进谏触怒了纣王,又准备了十年,这次出身东夷的姜子牙先联络自己人在后方作乱,待商朝大军出征后,武王和姜子牙才率军前来,纣王发现军力不足,就将战俘奴隶组织起来,又建立起七万军队,有些史书上说是七十万,那怎么可能,当时整个商朝才有多少人口?将整个东夷都抓来也没有七十万啊!估计是为了夸大武王伐纣的功绩,在七后面加了个零吧。
史书记载,武王进攻之前,曾经占卜为大凶,于是犹豫了,想退兵,姜子牙将占卜用的龟甲摔在地上踩坏,痛骂武王不该信这些,武王才最终下定决心。其实,真实的故事应该是,武王带来的兵其实并不多,史书记载,战车千乘,虎贲三千,披甲勇士四万五,而纣王英勇善战,而且很会用兵,现在兵力也不弱了,于是,本就没打过仗的官二代武王心虚胆怯了,不过,姜子牙却发现了问题的关键。
因为俘虏奴隶长期受国人的压迫和欺凌,现在又被迫参战,肯定是心不甘情不愿的,如果周军猛攻,这些奴隶迫于无奈也只有死战,可如果周军承诺给他们自由和财物,那就另当别论了,于是,姜子牙策反,奴隶大军阵前倒戈,纣王虽然英勇杀敌,连续斩杀周军几员大将,但于事无补,刚烈的纣王退回朝歌城,知道等待中央军回来救援是来不及了,又不愿意逃跑,于是,采取了一个极端的方式,将自己和商朝的财富中心鹿台一起化为灰烬,一把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和商朝的历史。
纣王死后,周朝又花了几年时间才平定天下,如果真是天下都反了,那几年后纣王的儿子武庚造反,居然有五十多个小诸侯响应,甚至还有被周朝册封的大官,要说纣王已经众叛亲离,失德于天下,你信么?
所以,作为中华版图的缔造者,纣王帝辛无愧于一代雄主的称号,而他结局的凄惨,不仅仅因为他是第一个主动选择与社稷同死的帝王,也因为他死后的名声,实在是被毁得连渣都不剩了!
东篱若尘(文俊壹)——东篱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