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好闺蜜”紫娟
紫娟貌似在人才济济的大观园中并不出彩,可她却是个一等一的人才,她就像隐士高人,从不显山露水,不过,关键时刻,她总能适时出现,为她家无依无靠的黛玉排忧解难。
她是林黛玉情同姐妹的好闺蜜。
要说主仆关系好的,没人能比得上黛玉和紫娟,她们之间没有身份地位之别,没有矛盾和猜忌,也没有冲突和争吵。大伙都知道黛玉非常小性,心直口快,说话尖酸刻薄,是个最不好伺候的主。但是跟紫娟,她却一直以姐妹相称,她们更多的是姐妹亲情,而不是主仆之情,可见紫娟在黛玉心中的地位之高,恐怕除了宝玉,就是她了。
她是黛玉的知心好友,最了解黛玉的心。黛玉跟宝玉闹别扭,一肚子的委屈无处诉,只有伤心地流眼泪。紫娟就在一边好言相劝,此时她更像个大姐姐,一边劝黛玉保重身体,别哭坏了身子,身体最重要;一边又替宝玉说好话,把宝玉平日里对黛玉的关心爱护娓娓道来,于情于理都让黛玉排解了悲伤。
她知道黛玉的心病,明明跟宝玉相爱,却不能说出口,无依无靠的也没人做主。为了看宝玉是否真心,紫娟决定试探宝玉,她假说黛玉就要回苏州了,想看看宝玉的反应如何,没想到引来一场大风波,急得宝玉差点把命丢了。他对黛玉的爱毋庸置疑,从此紫娟便放下了一颗悬着的心,黛玉宝玉的爱情也更上一层楼,情更深意更浓。
看到薛姨妈这么疼爱黛玉,把她当亲闺女,还开玩笑把她许给宝玉,于是紫娟不失时机将了薛姨妈一军,求她为黛玉做主,去跟老太太把事说明。可惜的是,年少不更事的紫娟这步好棋找错了对手,圆滑事故的薛姨妈心里打的小算盘,她怎么会明白?
美好的爱情最后以悲剧收场,黛玉泪尽而亡,心灰意冷的紫娟,追随着她的知己黛玉回了苏州,就这样一生陪伴着长眠的黛玉。像紫娟这样不离不弃、忠贞不二的员工,恐怕是上司们最理想的人选了。
5、“小绵羊”香菱
香菱真是个苦命儿,明明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甄家大小姐,却不料命运不济,被拐子拐走,最后卖与了“呆霸王”薛蟠,一生风雨飘摇,过得很是凄惨。
她是任人摆布的“小绵羊”。
香菱从小被拐子偷走,在非打即骂、极度缺少安全感的环境中长大,这就注定了她是一个逆来顺受,对任何苦难都听之任之的悲剧角色。薛蟠贪图她的美色,打死唯她不娶的公子冯冤,强行霸占了香菱,可是又不懂得疼惜她。这个粗俗的薛大傻子,只知道吃喝嫖赌,到处惹是生非,哪有心思怜香惜玉?可怜香菱白长了一张漂亮脸蛋,遇到薛蟠就等于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
她是单纯的傻白甜。
尽管从小命运多磨,香菱还是不改她单纯可爱的本色。跟随宝钗在大观园居住的那些日子,是香菱最幸福的美好时光。她骨子里天生就有超凡脱俗的书香气质,尽管识字不多,她仍然废寝忘食跟黛玉学诗,甚至学到忘我的境界,连宝钗都惊叹她对诗的痴迷程度不一般。
她与世无争,只喜欢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沉迷于自己的小理想。或许她做不出什么大事业,也不会得到上级的赏识,但是她不在乎,她只在乎为了自己的心而活。
可悲的是,她既无害人之心,也缺乏防人之心,几次三番被夏金桂陷害,受尽了凌辱折磨,自己却从不挣扎不反抗,一朵娇嫩脱俗的花就这样被摧残蹂躏,任由夏金桂折磨致死。
职场中这样的傻白甜处处被别人中伤陷害,眼睁睁吃亏还不屑于去辩解,他们守着自己的高洁品质,过着清新脱俗却让别人不耻的日子,艰难却不改初衷,是一股不可多得的清流。
6、“机灵鬼”小红
《红楼梦》中最厉害的角儿闪亮登场!她就是–小红。可能有人都不知道小红是谁,听我慢慢道来。
她是善于抓住机会的“机灵鬼”。只需信手拈来,巧施小手段,简单两步走,就实现了爱情事业双丰收。
小红本来是宝玉屋里的小丫头,专干提水扫地的粗活,地位相当的低,连宝玉的屋都没资格进。有一次宝玉要喝水,屋里正好没人,小红果断抓住机会,跑去给宝玉倒水,趁机搭讪推销自己,成功让宝玉记住了这个机灵鬼。
怎奈宝玉屋里藏龙卧虎,她的小技俩被麝月晴雯识破,挨了顿臭骂。要是就这么轻易放弃,她就不是那个善于把握命运的小红了。碰巧遇到王熙凤,趁机替她取了个东西,传了几句话,这次小红可坚决不能让机会溜走了。她爽利地完成了任务,巧嘴吧嗒吧嗒一通说,就说到了王熙凤心里,就这样轻松实现了从最底层员工到最高权利者助手的三级跳。
偶然碰到来园子里的风流公子哥贾芸,凭她的一双慧眼,仅一面之缘,她就断定贾芸能力品行不错,而且对她还有些意思。于是这个大胆聪慧的姑娘果断出手,丢手帕留情,一来二去,就这样靠自己搞定了自己的终身大事,真是个不信天不信地,只信自己的、把握命运于股掌之中的强硬派。
她是个重情重义的人,懂得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贾家被抄,王熙凤悲惨入狱,生命垂危。这时候原来奉承巴结凤姐的乌合之众怕受连累一哄而散,对贾家避之不及,只有小红不离不弃,全心全意照顾曾经把她一手提拔起来的主子,她说:别人都说我喜欢攀高枝,那么现在,这个高枝我就来攀好了!
这样一个能够把握时机,大胆追求理想,永于抓住命运,懂得知恩图报的机灵鬼小红,谁不佩服谁不爱?
(喜欢的话,请关注我,看我的前两篇,《红楼梦》丫鬟们的为人处世经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