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有一个孩子,聪明,爱玩。在他刚出生那几年,父母总是忙着过自己的“个人生活”,常常会无意中忽视掉家里还有一个刚来到这个世界的孩子。
孩子有时会想些稀奇古怪的点子,只是不会想到这是否会对其他人造成困扰。当得知他做错了事以后,急脾气的父亲只会打他,恨他不争气。
等父亲明白这样的教育方式是不对的以后,每当孩子做错了事,父亲就和他讲道理,然而孩子一般就说:“好、嗯”,但转过身,依然做着别人眼里的坏孩子,不论这个孩子做这事的出发点是什么。父亲对此很无奈,他只能以他的方式来对待孩子,却得不到一点反馈。
来源:www.vcg.com
我相信,这个孩子知道他的父亲需要的是什么,然而他做不到,或者说是不想做。他做不到他父亲期望的样子,但是,他不后悔,因为他明白什么是他需要的,他没违法犯罪,没糟蹋自己,他做着他自己。
父亲的心思,作为旁观者的我们也能略猜一二,无非是希望孩子能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告诉他,他希望了解到他内心的真正的快乐与悲伤,结果换来的却是孩子的沉默或者谎言。他的孩子成不了他期望中的样子。
天下间所有的父母,至少有那么一瞬间想着我一定要好好带自己的孩子,我的孩子以后要多优秀、多优秀。但当我们真正开始带孩子的时候,才发现,带孩子真心不容易。
带娃之前,我们就开始搜罗许多人的带娃方案,选择了自己觉得的最好的方案,但一实施起来就发现:
诶,都用的同样的方式,为何别人家的孩子就这么争气,一到自己家的这个怎么就一下子跑偏了?我期望中的那个优秀的孩子跑哪儿去了?
说到这里,如果我是那个孩子的话,假如我有时光机,我只能对我爸妈说:抱歉了。
话说回来,有没有想过,孩子成不了你期望的样子,也许是你家孩子气质的问题?
来源:www.jimifashion.com
所谓气质,Thomas&Chess认为:儿童气质是儿童的行事风格,即怎样表现,而不是表现什么或是为什么表现。气质体现了对外来的刺激、机会、期望或要求的反应。而且气质没有好坏之分,无论何种气质,都是婴幼儿正常的行为方式。【所以要是以后有人对你说你家孩子这儿怎样不好,那儿怎样不好时,你就可以大声地怼回去了。。。】
此外,现在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气质相对稳定,并具有连续性,但在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由于环境的影响,气质特点也会发生变化,而且Thomas&Chess发现,养育实践可以相当大地改变儿童的情绪风格。
那么,气质有哪些影响因素呢
Thomas认为,气质与环境之间的拟合度至关重要。如果孩子在进入学龄期后出现了行为问题,那么问题主要还是孩子在婴幼儿时期正常的气质变化与其生活环境不能良好适应的结果。
为什么孩子在婴幼儿时期正常的气质变化会与其环境不能良好适应呢?就我们现在大部分家长而言,一个原因可能是:
我们有了孩子以后,自然而然对他有了一定的预期,有的在怀了宝宝以后,就已经在想或许我的宝宝会调皮,但是经过我的努力,我会和宝宝如何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比如他如何得懂事、如何得聪明、如何得优秀等等。但这些都是我们所喜欢的气质,而不一定是宝宝所拥有的气质。
如此一来,我们就容易犯一个错误,那就是压抑了宝宝的天性。试想一下,如果别人让你做你不喜欢的事,就算你会做,你会高兴么?你会投入百分百的精力么?【别这样,不然宝宝会哭的。。。】
所以,如果我们没有正确了解孩子自身的气质,那么他们不但不会成为我们所期望的样子,而且在其成长过程中还会出现许多我们料想不到的问题。那么,气质有哪几类呢?
Thomas&Chess提出了9个婴儿气质评估的维度,后人借助于现实观察和父母访谈,分出了三类的儿童:
容易型:主要表现为饮食、大小便、睡眠都很有规律,心境比较愉快,他们乐于探索新事物,善于融入新环境。有大约40%的儿童属于这个类别。
困难型:活动没有规律,不容易预测和把握;难以融入新环境,对新环境和陌生人很敏感,反应强烈,往往很紧张、入睡哭闹不止。有大约10%的儿童属于这个类别。
慢热型:居于以上两种之间,属于慢性子,他们对环境的变化不易适应;对环境刺激的反应比较温和、抑制,心境比较消极,比例约15%。
剩下的35%的婴儿被后来的研究者归为中间型——中间偏易养型和中间偏难养型。
看了这些气质分类,相信大家对自己孩子的类型都大致有了一定的了解了,那么,我们到底要如何抚养他们呢?我们从四个比较典型的方面来说:
1.接近/退缩:“趋避性”强的孩子,会比较内向,不善于融入新环境、不善于社交。但内向不等于害羞,内向性格的人更能在独处的时刻,从自己的内心获得创造的力量。他们往往学习会更有深度,也更能集中注意力。
所以爸爸妈妈们不要强迫这样的孩子去和别人打招呼,也不要因为他们“不喜社交”而骂他们胆小害羞,我们可以通过慢慢地引导——比如让小孩子之间去交换玩具等来促进他们的“社交”。
而“趋近性”强的孩子,虽更喜欢社交,也善于融入新环境,可正因为他们好奇心强的特点,他们更需要加强“安全意识”。
2.活动量:“活动量大”的孩子会比较调皮、好动,他们需要不断“折腾”来消耗自己的精力。可好动并不等于“有病”。他只是需要释放能量而已。
比如在上课前他就需要把活动量消耗一些——跑步去学校或是早起做运动,平时下课的时候也可以让他擦黑板或是发发作业,消耗完能量他会在上课更专心听讲。平时在家里也可以多派一些家务活给他,家长也可以带着他多多运动,运动场、游乐场、户外可是活动量大的孩子最适合的去处。但是我们也可以给他们建立一定的规则意识。
3.敏感度:“敏感度”高的孩子对周围的一切变化都很敏感,在人际关系中也特别善于“察言观色”。所以,对于“敏感度”高的孩子则更应心平气和、积极地对待,引导他们往好处想。
而“敏感度”低的孩子则特别大大咧咧,有时候甚至会出语伤人而不自知(相信大家在生活中都深有体会)。对于这类孩子,可以陪着他多读绘本,观察人物的喜怒哀乐,或是多带他到大自然里去玩水、玩泥巴提升他感官上的敏感阈值。
4.心境特质:有的孩子会一整天心情很好,然而有的孩子则比较易怒、爱哭。针对这类孩子,往往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方法。
如果他们的父母用愤怒的、惩罚性的规定对付他们,他们的反应是反抗和不服从,然后父母继续他们的强制策略,这样只会强化他们的反抗行为、以及他们易怒的风格。相反,当父母积极、投入并参与敏感的、面对面的游戏时,这些游戏帮助婴儿调节情绪,儿童的困难程度到2岁就有所下降。
说了这么多,最想说的还是:我们知道,每一位父母都想把自己手中最好的东西赠给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在成长的路途中更加顺畅,但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气质。
如果我们在抚养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赠予,忽视了孩子自身的气质、天性,忽视了他们真正需要的,那么,他们不但不会成为我们所期待的样子,还可能往我们所无法预料的方向发展。
所以,让孩子顺应天性,自然成长。他可能成不了你期望中的样子,但是他成为了更好的自己,甚至比你期望中的样子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