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那会儿容易饿,经常在晚上七八点钟便饿了,刚结婚,也不太会做饭,只好给自己煮面条吃。
不会做什么花样,只是简简单单地用白菜煮面:待到油烧热后,切点葱段和白菜叶放进去,撒点儿盐,用铲子翻炒几下,加水烧开后抓几根面条放进去就不用管了,几分钟,面条就煮熟了,又快又简单。
那时煮的面条都是从超市买回来的,干的,用纸包成圆柱形,外面封一层塑料膜。这样包装的,大多是一把,250克或500克;若是两把面条,就用纸包好一起装进塑料袋里。
以上两种是按克卖,还有一种是按斤卖。按斤卖的是本地生产的,5斤或10斤装在一个塑料袋里,包装简陋,面里放着一个标签,纸的,上面印着生产日期。相对而言,价格上要便宜一些。家里就我一个人吃,买这种实在要吃很长时间,放久了不新鲜,所以常常购买前两种。
现在超市卖的也有湿面,但那会儿没有,小城现在最大的超市那会儿还没开。知道湿面并爱上它,是源于组里的一位大姐。
我经常同大姐一同回家,共同走一段路,然后在一个路口分开她向南我向北。有一次在本该分别的时候,她却跟着我一起同行。
我很奇怪,就问她原因。
她说她特意去一家轧面条店里买点湿面晚上煮着吃,还说她婆婆就经常在那家买。那家不仅面条轧得好,饺子叶也很好,很多人买呢。
因为她隔三差五的过去买面条和饺子叶,我也注意到了那家店。
那是一家很不起眼的门面,窄窄的门脸,隐藏在一排小门面里。它的东边是家包子店,我吃过,不太好吃,却连续有人买,可能只是不合我的口味吧。它的西边是一家雪糕批发部,用了两个门面,夏天生意甚好,骑着车去批发的大多是附近开小卖部的人。
但我仍然没有进去过,因为超市买的一把面条我一个人要吃很长时间。后来孩子出生后我也不再另外给自己煮面条吃了。
真正走进这家轧面条的小店是在母亲过来后,母亲勤快能干,经常变着花样给我们做吃的。
有一次母亲说要给我们做卤面条吃,孩子一听就特别开心,孩子最喜欢卤面配米浆,能吃一碗面喝一小碗加了核桃花生红枣的米浆。我建议用湿面条做更容易入味,这才又想起那个小小的门面。
仔细一看,才发现了许多我没有注意过的东西。门虽然只有一米多一点儿宽,却加了两道,外面的一道是两扇小小的铁门,旧式的,合起来后用一把大锁锁起来。门口挂着一块木板,板上用红色的笔写着“轧面条”三个大字。
走进去一看,虽然窄但是挺长的,右手边放着一张桌子,桌子上摆着三种不同宽度的面条,刚轧好的,湿的。左手边是一台轧面机,轧出宽宽的面片,一位面目和蔼的阿姨正用刀切成一叠叠小小的饺子叶。再往里是又是一台轧面机,另一位阿姨正忙着轧面条。最里面开了一个小小的门,门朝西,出去以后还有一个小小的院儿,院子里晾晒着长长的面条。真是别有洞天啊。
三块钱的湿面条,回去加上一些肉和豆角就可以焖出一大锅,香喷喷的,隔几天不吃就馋得慌,从此便与湿面和这家卖湿面的店结下了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