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家是笑来老师的忠实读者应该看过这篇文章《关于那些我无法消灭的错别字》。
没看过也没关系,以下是这篇文章的内容总结:
我真不是故意的,原谅我吧!
我用拼音输入法,不过也不能赖它。
老被纠错,偶尔没出息地想,这些人怎么分不清主次呢?内容可比错别字重要。不过这种想法也挺丢人的。
我认了,这事儿改不掉,咱们互相理解吧!
谢谢你们帮我改错字。
这事儿其实也不能怪他,我们每个人在上学的时候估计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考试的时候自己写的答案是一定找不出错误的,不管那个错误在事后看来有多么明显,在别人指出之前我们就是没办法找出来。
开始写文章的朋友也会有同样的感受,很多错别字就是眼睁睁看着它跳到屏幕上,而根本没有感觉。别说是写文章了,就连发个140字的微博,有多少人保证不会写错一个字儿呢?
要是碰上那些患有“的地得强迫症”的患者,估计没有几个人能逃脱他们的法眼。
为了为自己写错字“正名”,更准确地说是给自己一点点心理安慰,让自己有信心继续写下去,我们给自己找了几个“借口”。
◆有些事更重要◆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心理学家Tom Stafford做过错别字相关的研究。
他的研究表明,其实我们不是粗心大意才写出错别字,恰恰相反,我们是因为很聪明才会写出错别字。
写过文章的朋友应该都有体会,要把自己脑子里的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同时保证逻辑严谨、语言流畅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相当于我们在处理一项高级任务,而此时发现并改正错别字就变成次要的任务了。
我们的大脑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智能得多,尤其在处理多项任务时,它会自动将其按照级别排序,并优先处理高等级任务。所以我们找错别字的任务,时常因为脑容量不够而得不到充分地照顾。
正如前几天那篇《节食何止能减肥,还能减智商呢》中提到的那样,对于脑带宽一定的我们来说,所有的任务其实都是带宽分配问题。就像不存在同时百分百运转的机器一样,我们的大脑也只是为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权衡取舍。
中文输入大部分依赖于拼音输入,这时候音词就会成为我们“准确用词”的最大障碍。在高认知、高速度的写作状态下,要求作者要保持注意力集中,此时错别字就很容易趁虚而入。
我自己在写文章的时候就明显发现,如果过多关注语句当中是否存在错别字,自己的写字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每一句话都要字斟句酌,非常影响思路地组织。
◆亡羊补牢更困难◆
估计有些读者看到这里,可能会跑到后台留言:写得时候不注意,就不会写完了好好检查一下吗?
恩,您说得很对,不过在此之前我想先给大家看个图:
上面这些句子中明明是顺序颠倒的,为什么我们能够毫无障碍地读下来呢?
原因在于我们的大脑在阅读一段文字的时候其实在进行一种模式识别。简单地说就是:对局部的理解依赖于对整体的理解。
比如我们看到熟悉的事物时,其实并不是对于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而是对于整体有了概念以后把一些主要细节拼凑起来,最后形成了对这个事物的理解。这就好比你看到一个好朋友,不会从TA的眼睛、耳朵开始一一分辨,而是看到这个人之后,对重点区域进行飞速扫描,核实之后确定这就是你的好朋友。
所以当一个概念被人熟知时,我们理解它的速度就会快很多,甚至一句话不用说完,我们就能猜到后面大概是什么样的内容。相反如果是我们不熟悉的内容,我们可能会放慢速度,认真阅读,此时也就更容易发现错别字。
文章是作者写出来的,所以在敲打键盘之前,这些话已经出现在了作者的脑海中。所以作为一个相对熟悉的概念,作者就会更容易忽视其中的错误,甚至会只看到自己“预期”看到的部分。而读者则不然,由于不太熟悉文章内容,所以不容易启动自动识别功能,于是这种情况下就更容易发现文章中的错误。
◆我们需要内向的读者◆
其实“模式识别”就是我们常说的习惯的力量,作者脑子里已经形成了想法之后,他就会按照这个想法写下去,至于过程中的错误,由于习惯的惯性而很难被察觉。
心理学家William James在19世纪80年代就提到过一个患者,本来想去卧室换衣服,等到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发现自己换了睡衣躺在了床上。
所以想要依靠自己来纠正错误有些困难,依靠读者显然更为靠谱。
根据密西根大学的研究,读者的性格能够影响他们对于错别字的态度。内向性格比外向性格更容易发现错别字或者语法错误,并且由此会对文章作者提出一些负面评价。
研究人员对83名志愿者进行了性格方面的测验,随后给他们看了一封征集室友的电子邮件。有些人得到的是含有错别字的邮件,而有些人看到的则是正常的邮件。
看完之后,志愿者需要说出是否在邮件中看到了错误。结果那些内向性格的读者普遍找到邮件中存在的错别字。
还记得我们之前做过的关于性格的调查吗?结果在这里:
看到我们的读者有80%以上都表示自己是内向性格,再看看上面的研究结果,顿时有点心怀惴惴,希望你们之前没有因为我们的错别字而对我们失望。
如果你们没有发现错别字,其实也不是我们的功劳,这都要感谢为每篇文章认真修改错别字的校订功臣:吴巍、姚色丰。
正是有了他们的细心校订,我们才不至于让这么多内向的读者失望。
虽然给出了这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为错别字“正名”,不过错误还是错误,能改还是应该尽量修改。听说让作品看着不那么熟悉,会增加发现错误的几率,下次开始我会通过改变字体大小和颜色等方式,尽可能降低两位校订人员的工作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生大学xinshengdax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