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一章我们谈到:顺应无为,顺应自然。
我们做了自己应尽的工作后,其他的只有交给“更高的存在”去运作。
好比说你放了只风筝上天,你拉了线,松了手,之后你能做的只能是以“不介意”的心态,去运作这只风筝。
因为你已经做了放风筝该做的准备工作了,剩下的只能看自然如何起风,如何将风筝吹得更高更远了。
同理,我们做其他事情时也一样,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放开欲望与执着,顺其自然,我们就是达到了无为中的一个关键点:
那就是,让更高的力量或是自然引领着我们,同时我们保持时刻的觉知,在相应的时机做出配合,该拉回风筝线的时候拉,该再放长线的时候放,这样一来,你会真正感觉自己进入了如有神助,顺流前进的状态。
《道德经》的第二章,初步提出了“无为”与“自然”的关联性,在我个人看来,第三章则提到的是:圣人无为的心境态度。
在几年前,我的生活进入迷茫的时期,就无意中领会了这第三章中所传达的一个主要概念,并运用那个概念,走出了人生的一段低谷期。
那时候的我还读不懂《道德经》中所传达的“可实践性”感悟,直到后来我重拾这本道教经典后,发现其中的许多智慧已不难体会与领悟。
当时我想,看得懂与能够理解,并不代表真的有用,这世间多的是“行走的文学库”一类人。我的知道是,要怎么样让这书中的智慧,在生活中呈现出来,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呢?
于是我更为细心研读,并将其中领会到的知识,提炼且一一实践到生活中。
之后,且不说那些智慧带给了我多大的奇迹般改变,但我的生活更方面领域,真的在实践那些感悟之后,提升了好几个层次。
你或许会说,人有时运,有起有落。但我会说:人生经历也许真的是我们控制不了的,未来会如何到来,往往我们都是不得而知。
只不过,你的内心安宁与否,却不是外境的任何波动都可以影响的。
试想一下,古时候的圣人多半不是多么有钱、多么有权势的人,他们甚至隐居深山,过着平凡得无法再平凡的生活了。
而如果你仔细的观察,无论是圣人还是佛陀亦或者古往今来的大部分开悟者,且不管他们有多少钱、身材有多强壮、人脉如何、住得地方是怎样的,你都可以从他们身上发现一个很有趣而且几乎我们每个普通人都会向往的特质。
他们都非常的自由。
你可能会说:我们不需要当圣人,我们只要有更多的钱,更多的成功,更多的人爱我们,我们就会更自由了。
我们在乎钱、在乎名声、在乎被人认可、在乎许多许多。所以我们觉得我们不自由,对吗?
反向来说,如果我说,圣人之所以很自由,是因为他们不在乎钱,不在乎名声,也不在乎任何,你同意吗?
不用觉得很奇怪,我并不是说,圣人不在乎生存就是代表他们不吃饭不喝水,也不顾身体健康。圣人也有正常的身理需求,该吃吃,该喝喝,该穿衣服就穿衣服,有的圣人甚至还有家庭,有女朋友。
说到这里,我并不是要说服你去做一个圣人。
事实上,你现在愿意不再追求任何一切,只一心追求身心彻底的自由自然是好,但如果你还牵挂这世界任何事物的时候,无论是钱、还是爱情、家庭或者别的,你都不用觉得迷茫的。
人生下来就是追求幸福的,你有权利让自己过得更好。
前面我们谈到圣人有需求但却具备“不在乎”的概念,虽然我们常人是很难做到不执着于世间事物,但在圣人“不在乎”的要素之中,我们却可以提炼出一个可实践的主要概念。
这个概念,可以让我们效仿而接近圣人的心境。
这个概念,也是我在这一章的导读开头所提到的,帮助我走过人生低估的一个方法。掌握这个概念,我们更能有意识的平静自己的内心,在觉知的提升中,越加懂得如何高效去处理我们身边的事情,从而创造更多有益我们生活的体验。
接下来,我们将在这《道德经》第三章的解读中,揭露这一概念。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无為,则无不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这段话的意思,需连同原文后面的“圣人之治”一起理解,大体就是说。
圣人对于世道的治理方法,是不会推崇有才德的人的,这样的话可以让人民不相互争夺。
很多人看到这里会纳闷,不推崇有才有德的人的话,是不是不推举领袖的意思?
答案在我看来正是这样,我们可能会说,人若没有领导、没有榜样,那生活岂不是没有前进的动力了?
如果我们站在社会角度来看,确实是这样,但在圣人眼里,不推从领袖,就是不树立人的“贵贱高低”之分,这样的最大好处是:人与人之间不存在层次分别了,人心也不会老想着”我要比这个人好,不想比那个人差”的想法。
如此一来,“使民不争”自然就会起了作用。
试想一下,如果当今世界人人平等,那么世界会如何?我们不必担心世界由此会不进步,事实上无论是任何时代,天下太平的世界绝对比战争连连的时期发展得更为神速。
也许你同意这观点,也许你不同意。
都没关系,因为我们这个世界目前显然不提倡圣人所谈的不推崇领袖,反之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存在的阶层等级非常明显,这一点大家也都明白。
而在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讯息是:就算世界不是在“不推崇领袖而不导致人民竞争”的方式中运作,可是你自己还是完全可以“享有”这个概念的。
为什么我会说享有呢?因为你完全可以随时保持这一心态呀,世界无论怎么样,你的起心动念始终是你自己控制的。
如果你习惯以“不推崇领袖”的心境在生活中处事,你会发现无论你看到任何高高在上的人,你都不会觉得自己被人比了下去,同理,当你看到比自己差很多的人的时候,你也不会有优越感而骄傲,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从而忘了谦逊的态度更有利心灵的提升。
当心境处于这种“安宁平衡”的状态时,你会对自己时刻保持信心,看待比自己弱小的事物时也会保持温和,因为世界固然还是无常运作,但是无论它无论怎么变,在你眼里,万物一致。
这里并不是要你到处跟人说:我从今往后不再钦佩任何人。也不是让你不再追求而成为更成功的人。记得前面说过了吗?圣人的不在乎,并不代表他们不需要。
谈到这里,原文中的“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几句话,就比较好理解些了。
圣人认为,如果人类不过度珍惜难得的财物的话,人类就不会为了那些“难得”而去盗窃。人若不炫耀那些会引起人欲念的事物的话,人心就不容易被扰乱。
我们常说,物以稀为贵,黄金、钻石、限量版奢侈品、豪车等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稀有本身就会让人产生优越感,但我们拥有某个特殊的技能或者东西,而别人没有的时候,我们会自豪,被人认可而甚至高傲不已。
大部分人追求的无非钱财、物质、权位,所以一旦我们被那些“限量版”勾起了我们想要争取的欲念时,人心就会开始混乱,过度的渴求甚至让人走上盗窃、犯罪的邪门歪道,从而犯下弥天大错。
我们前面谈到不推崇领袖,意思是不设人与人高低之分的层次,而《道德经》紧接着提出的“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显然讲的就是物质方面,如果不存在“稀有”与“大众化”,那么人追求“难能可贵”的欲望就不会被勾起,也不会想去偷、去抢而来争取那些可从稀有物中得到的“优越感”。
同样的,如前面在谈人不设高低之分的时候,我们已经说过,就算世界如今充满了人阶层高低之分,物质阶层也充满了昂贵与廉价的分别,但是我们的内心同样可以保留一份“圣人的思想。”
对,也许我们有时候会看中的一辆豪车要好几百万,但希望你明白,那是世界对它的定价,你完全可以只是把它看成一堆由钢铁、塑胶、合金材料、喷漆等等组成的构造物而已。
这样一来,你也不会太过于执着于“虚荣”,这样一来,哪怕有一天你真的得到自己梦寐以求的某样事物了,你也不会有过分的“优越感”,再者,当它来了又失去,你也不会觉得太过痛苦。
整理一下这其中的智慧,就是我们常说的:失之淡然,得之坦然。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连接我们前面所提炼的心境:不设人高低之分、不视物稀平之等,接着是“是以圣人之治”,也就是说,圣人是用这样的原则治理世道的。而《道德经》紧接着的“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也提出了圣人所谓“无高低”心境会产生的效益。
虚其心,就是虚化人类的心机,人没有高低之分了,事物没有昂贵与廉价了,那么人也不会蠢蠢欲动的老想着要怎么去争。
只是我们前面说过了,世界既然如今不是处于一切平等的状态,那么我们把这一概念用到自己身上,就是尽量让自己平衡好心态,少想着怎么去争,有欲望不是不可以,只是有时候过度的渴求会让我们冲昏头脑。
实其腹,原文有的解译是让百姓填饱肚子,在我看来这意思更多是关乎我们个人。
正因为我们都是人,我们有正常的生理需求,该吃的时候就吃饭,该喝什么喝什么,该买新衣服还是得买。
而连接了前面的虚化人类的心机后,我们的生理需求与欲望与降到比较能平衡我们内心的状态,这个时候的我们比较容易冷静,知道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也更容易知足常乐。而不是整体心机重重想着要怎么追求高大上的生活,这样不是不好,只是往往我们过度的“贪求”会让我们膨胀或是更为匮乏,而陷入迷失。
接下来,弱其志,不是说削弱我们的志向,相反,每个人都应当要有让自己活得幸福的志向,只是幸福不是争出来的,这里的弱其志,是说减弱我们的竞争意图。
竞争在这个社会里来说,有时候不完全是不好的,但是你要知道,几乎所有的比赛所有的竞争,都是不存在百分百公平的。
而如果你陷入竞争的漩涡里,一旦你以不公平的方式胜了别人,你不会心安。一旦你被别人以不公平的方式胜了,你更不会心安了。
那么幸福到底怎么来才是最简易可贵的?紧接的“强其骨”,在原文中,这意思是让百姓强身健体。
而在我个人的体悟来说,如果圣人的治理法则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正常人运用起来,理当也是促进身体健康。
这并不无聊,健康是人活着的一大保证,因此,我们要活得安宁,首先要确定的是自己的生命健康。
再进一步,就是做好自己,活出自己的“生命力”,什么意思呢?就我个人的经验之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活跃点,那就是做自己能做而且能让自己开心的事情,也就是你的乐趣。
是阅读也好、运动也好,亦或者是旅游、创作,也可能是别的,反正,那会是你最容易在做的时候陶醉其中并享受乐趣的一件事物。
不过有个很重要的前提,“心机、抗争”一旦从你的乐趣中产生,就算这事物最初是美好的,也可能会被扰乱得乱七八糟的。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时候,一开始一个单纯的兴趣可以做的很开心,可一旦我们想利用这个兴趣来显得自己很特别、或者想要用这个兴趣去赚不等价值的回报的时候,一切就开始变样了。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到了这里,“常使民无知无欲”可以说是对前面很好的一个总结。
无知无欲,不是说要我们要没有思想没有欲望,这里面的“知”,我个人认为是“多余的想法”。
至于“欲”,只要是人,都会有需求有欲望,所以我理解是,这里的无知无欲,是只照顾好我们需求的,保留对我们自己而言最有益身心幸福的想法,而没有多余的“歪想法”与“歪心机”。
务实生活,梦想可以有,但不是成天空想而不去尝试,更不是一开始就定个成为亿万富翁的目标,然后躲在每个月只有三千块收入的小公司里抱怨自己怀才不遇。
也就是说:该有的可以有,不该有的,不要浪费时间动坏心思与怨天尤人。
如果我们都是这样的话,每个人的内心都会像明镜一样,更容易对这个世界看得透彻。
因此,就会“使夫智者不敢為也”,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只需照顾好自己的需求,满足自己的自我。这个时候,有些头脑相对比较发达的人,就不敢做出一些什么损人利己的事情,因为,几乎不会有人上当。
这个核心放到个人实践体会的身上的话,就是说我们很清楚的了解自己的“需求”,正因为我们很懂自己,外在的事物或者人在蛊惑我们的时候,我们会更为明朗清晰自己在做什么,而不容易受人的无谓“奉劝”所影响,哪怕对方的手段再高明也一样。
比如说,你有理想与目标,且不管将来能不能做到,但这绝对是一件好事。如果有别人整天跟你说这不实际,现实点吧。一旦你的心境不够坚定,你就容易变得跟他一样,从此觉得理想什么的都是扯蛋,甚至在将来嘲笑别人整天谈什么“梦想、理想”的。
要知道,那些没勇气追求更好生活的人,是因为他们本身已经被社会的“负面风气”影响,早已“心死”。
而此刻,在看这些内容的你,无论你处于生活中的任何形态,希望你明白,身死虽然不能复活,但心死却绝对可以重生,只要你还活着,决定权永远在你自己手中。
而接下来,有个简易可行的方法,是我在这《道德经》第三章中领会出来的精髓。
多年以前,我在未实践《道德经》智慧时,也曾无意间领会过这分要点,如果你能用心接纳并掌握,相信你会更加明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带来的真正益处。
為无為,则无不治。
这里说的是,圣人用“无为”的原则做事,则所有事情都自然而然的“和谐”了。
综合这一章我们提到的那些要点:不设人的高低之分,不设物质的贵贱分别,少有心机,再是尽量满足自己的身心需求,减少竞争的意图,促进身体健康,活跃自己的生活灵气。
我们姑且说,这一些,在《道德经》第三章里,是圣人“无为”思想中的一部分,你可能觉得很复杂,好像吃喝拉撒全算里面了,但其实并不是说这里面提到的,你都要做得面面俱到。
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第三章一开始提到的是圣人治理世道的原则,提出了好几条看似可以让“世界更美好”的关键点,可是到了最后,文中内容却说:“圣人用无为的原则办事,然后所有事情自个就好了。”
那么圣人到底为世道做了什么?
这个需要在往后的一些《道德经》章节的相关解读才能说的清,不过在这里还是可以说明白的一点是:
圣人既没有去让人不要设贵贱之分,也没到处施舍粮食让百姓填饱肚子,更没到处开办健身房让人民提高心里素质……相反的,圣人甚至还从没正面的告诉过这个世界:人们该怎么做怎么做。
圣人究竟做了什么?我如果说他们什么都没做,你可别觉得震惊。
当然,这里的什么都没做,指的只是在行为上没有做任何事情,而不代表他们的心,没有“起念”。
而圣人心中所想的那些无念之念,正是在“无为”中造化,达到了“无为而治”的核心。
你不需要觉得这很玄,那其中蕴含的深意并不玄妙,只要解读了,人人都能懂,人人都能实践,只是内容较多,在往后的篇幅中,我会用“实用依据”阐述出来。
回到我们的主题,这一整章里,我们发现好像有蛮多的要点需要在生活中注意的。
其实你若能每一步都用心体会,应该不难明白,前面谈到的所有“智慧要点”,并不是要指导你去生活中劝别人不要有阶层思想,不要买奢侈品,不要有竞争,不要怎样怎样……
相反的,你连说都不需要出去跟任何人说。
因为你若认同某些智慧,完全可以从自己身上做起。而当你决定从自己身上做起了,你会慢慢明白一个精髓,掌握这个精髓后,你就不需要铭记什么无阶层、无贵贱、无竞争这类事项了。
因为这个核心就包含了一切的层次分别,而能掌握这个核心并运用出来的,只有你自己。世界也许依然很现实,很不公平,但是当你运用这个心境方法后,随着你眼光的变化,世界也会开始变得不一样。
这个核心精髓,就是“平常心”,亦或者是平静心。
你可能会觉得很失望,什么精髓?不怎么样呀……
但我会说,平常心就是圣人的“不在乎”或是“不介意”。
平常心的人还是会吃饭,会穿衣服,会睡觉,只不过就算吃得不是好吃的东西,穿的是不好看的衣服,睡觉的时间不长,他也不介意。
因为,他做了自己该做的,尽了自己“平常”的工作了,其他的?平常心的人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选择“交给自然”,这样一来,也就是启动了无为的态度生活。
说了这么多,我无意说服你同意我的观点。只是希望你明白,实践出来的体悟与收获,才是属于你自己的。
平常的看待一切,是一种效仿圣人心境的方法。
你现如今就可以开始,试着对你较为执着的一件事,投入平常心去做或者计划,亦或者投入平常心地“什么都不做。”
不过你要明白,平常心的状态是你“知道”事情只能到这个层次了,然后,顺其自然,不要执着,过一段时间,看看会有什么收获,试一试吧,你会喜欢的。
当然,如果你如今处于过度消极或者身体不舒适的状态,需要多出去走走的话,最好多出去散散心,亦或者需要看医生的时候,赶紧去看医生吧,切莫不要老惦记着“无为而治”,这其中蕴含的概念,并不是我们想的那样的。
而且刚刚也说了,平常心的状态是你“知道”事情只能到这个层次了。尽自己所能,投入平常心的生活吧。
你或许会问,放不下对一件事情执着的时候,或是保持不了平常心的时候,怎么办?下一章的《道德经》解读正好是提到这一方面的,我会随后在其中继续分享有关的实用技巧。
本章的相关方法论
1.你的内心安宁与否,却不是外境的任何波动都可以影响的。
2.世界无论怎么样,你的起心动念始终是你自己控制的。
3.如果你习惯以“不推崇领袖”的心境在生活中处事,你会发现无论你看到任何高高在上的人,你都不会觉得自己被人比了下去,同理,当你看到比自己差很多的人的时候,你也不会有优越感而骄傲,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从而忘了谦逊的态度更有利心灵的提升。
4.也许我们有时候会看中的一辆豪车要好几百万,但希望你明白,那是世界对它的定价,你完全可以只是把它看成一堆由钢铁、塑胶、合金材料、喷漆等等组成的构造物而已。
5.对,也许我们有时候会看中的一辆豪车要好几百万,但希望你明白,那是世界对它的定价,你完全可以只是把它看成一堆由钢铁、塑胶、合金材料、喷漆等等组成的构造物而已。
6.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活跃点,那就是做自己能做而且能让自己开心的事情,也就是你的乐趣。
7.比如说,你有理想与目标,且不管将来能不能做到,但这绝对是一件好事。如果有别人整天跟你说这不实际,现实点吧。一旦你的心境不够坚定,你就容易变得跟他一样,从此觉得理想什么的都是扯蛋,甚至在将来嘲笑别人整天谈什么“梦想、理想”的。
8.平常心就是圣人的“不在乎”或是“不介意”。
9.平常心的状态是你“知道”事情只能到这个层次了,然后,顺其自然,不要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