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各位老师、感谢同学们,让我拥有一段美好的大学记忆。”这是很常听到的毕业感言。说实话,大学是最不需要感谢的一种东西。这句话容易让人觉得我特别没有良心。
如果自己取得的成绩和学校有关就去感谢,那么一个大学生毕业后生活潦倒,是不是要去怪学校呢?说白了大学是做服务的,但具体在学校里能取得什么成绩,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自己。
我仍然要感谢各位导师、各位同学的。但这种感谢我是以另外一种出发点而去的,以家人的身份去感谢。
父母为我们做饭,我们一边嘴上说着感谢,一边又觉得是应该做的事情;我给父母买一件衣服,父母不太会说感谢,反而说“哎呀怎么乱花钱啊”,一边也会觉得子女孝敬父母是应该做的事情。
老师的白发,与父母的白发何其相似,看到一样的白,对老师有和父母一样的尊敬尊重尊崇。父母一边期望子女取得成绩,一边又期望孩子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最终落在“常回家看看”。老师也一样,期望子弟成就斐然,多年以后回校老师常说的一句是“有空来学校看看”。我们一位导师已七十高龄,说了一句“我不知道能不能等到你们下一次返校。”一句话引得大家悄然抹泪。
在大学期间,生活四年,一起起床、吃饭、上课、游戏、玩耍、睡觉。这种经历是特别难得的,越到后面越觉得情感深厚。在分别的时候,有多少人大醉、多少人在站台哭泣?这份从心底里迸发出来的感情与亲人分别很相似。在工作中会有很多同事来去,你为几个同事哭泣?在社交中人来人往,聚散离合,你为几个人哭过?当然一定会有几个好朋友让你这样做过,只是从概率上说,大学同学的情感更纯粹、天真、深厚。故我常以家人的感受去感谢老师、同学。
同学与兄弟姐妹无异,为同学成就高兴、为同学失败叹息,在同事期间这种感情是没有那么容易调动出来的。在读书时成绩可以肆无忌惮,考满分也没有关系,那是你努力得到的。但在工作中我不太敢第一,总有些异样的声音,“下次不一定有这么好的运气”。我期望别人评价我归因于我的努力而不是我的运气,努力和运气的评价,常常分辨同学与同事的区别。
什么是母校?有人说过一句比较经典的总结,母校就是自己骂千百遍也不允许别人骂一句的地方。
以上是我个人对我的母校表达敬意、对老师和同学表达感谢、思念。
以下是我对大学这个词的感想。
大学,很多人说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我表示知识是次要的,学习与人相处才是大学精彩之处。
刚入学十八九岁的孩子,身体已经和成人差不多高了,生长空间已经不大了,生理已经成熟了。这时候结婚已经可以生孩子了,说明身体各种准备已经差不多了。但是,心理的成熟、心理素质稳定下来还要再成长四五年,到达二十三四岁心理才基本达到成人水平。在心理成熟前,同学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经验来源、最好的镜子。很多东西是父母教不到的、老师教不到的,例如对自己的觉察、对异性的喜欢、对成功的尝试、对挫折的忍耐。
与人相处,自己也是人,所以“与人相处”包含了“与自己相处”和“与他人相处”。与他人相处比较直接可以理解,现在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他人相处,但是要记得没有了自己也就没有了他人。与他人相处需要同理心。与自己相处很难,需要察觉“我是谁”,认识自己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社会关系网,知道自己的优点、缺点、底线、能力上限等,这些才是最难的,老师教不到的、在社会上又特别重要的内容。
反思是很好的学习工具、成长工具,它不是指自我批评,而是健康地自我认识,反思不仅思考自己做得不足的地方,同样要思考自己成功的经验是什么、下一次遇到类似的事情如何运用。经验+反思=学习。我们常看到学校里被动学习的同学,临考试前几天疯狂背书,这是来不及消化的,仅仅是记了一遍,这不是社会期望的学习,这也是社会批评大学比较多的原因之一。
有很多企业宁愿要技校学生也不要本科生,就是因为大学里面闲的时间太多了,以至于培养了闲散的习惯。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也不足,接到企业后还要再加工才能用,太浪费时间、成本。企业期望接收直接可以上岗的、培训时间比较少的员工。
反思所学习的内容,会获得知识;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会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反思自己的情感情绪感受,会获得价值观。
(照片是我母校,湖北大学,我在湖北大学心理学系本科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