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
描述性欣赏
常见的欣赏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评价性欣赏,一类是描述性欣赏。评价性欣赏就是直接给对方一个评价,描述性欣赏是将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信息都传达给对方。真正能启动孩子能量的是描述性欣赏。与评价性欣赏相比,描述性欣赏更关注过程,特别是孩子的哪些特质是更有价值的?哪些特质能让孩子在同类事件中持续发挥力量?通过父母的描述性欣赏,孩子会有一种“被看到”的感觉,他会感觉到尊重和平等的味道,会更有自信,确认自己的存在更珍贵,也能够看到自己内在更有价值的部分。这种欣赏让孩子明白,他做事情的持续动力都是为自己。总之,评价性欣赏容易干扰孩子的能量,描述性欣赏则能启动孩子的能量。
接下来,我将分享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描述性欣赏时可以参照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当父母想夸赞孩子的时候,试着先描述自己看到的是什么。这个过程就像摄像机记录画面一样,父母只需要将自己的眼睛看到的内容描述出来就可以,而不需要刻意地夸赞孩子。比如,你可以看到孩子画的一幅画用了蓝色配紫色,孩子自己系好了鞋带,孩子给奶奶端了一杯茶,那么只是忠实地复制这一部分就好,不需要添加任何评价。这种描述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看见",父母正在关no注自己。
第二步,父母可以继续描述自己所感受到的。比如,父母可以这样和孩子说:“我感觉这幅画的颜色非常协调,看起来很舒服。”"看到你照顾自己,我感到很放心。”“你照顾奶奶,妈妈感觉很温暖。”也就是说,在看到孩子的行为之后,父母可以描述自己内在的感觉是什么。
第三步,当父母描述完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内容后,可以试着用一个词或一段话提炼出对孩子最欣赏的一种品质。比如,父母可以这样和孩子说:“我觉得你是一个审美力特别高的孩子。”“你越来越独立自主了。”“你越来越会照顾长辈了,是一个很有孝心的好孩子。”父母要将孩子的某个具体行为概括成一种有价值的品质。
另外,父母在实施描述性欣赏这三个步骤的时候,还有一些注意事项。第一,父母在描述孩子的行为时,要符合孩子当下的能力发展程度。一位妈妈是这样欣赏她4岁儿子的,“妈妈看到你喝完牛奶之后,把盖子拧好,又放回冰箱里,这样牛奶就不会坏掉了。妈妈感觉你越来越细心了。”这种欣赏就会让孩子有自信的力量,孩子会感觉到自己的生活适应能力越来越强了。但是同样一句话,如果是描述14岁的孩子,孩子就会感觉很奇怪,并不会有喜悦之情。因此,某种描述也许适合4岁的孩子,但不一定适合14岁的孩子。所以,父母要留意孩子当下的能力发展程度,做出与孩子年龄相符合的欣赏。第二,父母在描述孩子当下的行为时,尽量不要与孩子的过去做对比。父母有时候会说:“你今天的作业写得很工整,比昨天强多了。”“这次考得很好,比上次好多了。”这样的描述性欣赏中带有对过去的否定,因此给孩子的支持性能量也是大打折扣的。所以,父母只需要客观描述孩子的行为,不要与过去做对比。
第三,父母要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孩子身上,而不是自己身上。很多父母在孩子取得好成绩后是这样和孩子说的:“你真是妈妈的好孩子,妈妈为你骄傲。我那么聪明,读书的时候一点都不费力,我就知道你也一定可以。”这种夸赞就是在变相地自我肯定,孩子往往感受不到父母的支持力。
第四,父母不仅要欣赏孩子做得好的一面,更需要在孩子做得不够好时及时鼓励。也就是说,当孩子得到来自父母预期之外的欣赏时,更能获得力量感。当然,这并非代表着父母要盲目地忽视孩子的表现,而是陪着孩子回忆过去曾经做到的那些时刻。比如,孩子这一次的考试成绩不好,那父母可以告诉他:“妈妈还记得你上一次的数学试卷完成得很好,当时你做题很细致,你还告诉妈妈你在考前做了很多准备。妈妈相信,你原来能做到的,以后也能做到。”当孩子越是觉得自己不可能被欣赏的时候,父母越要主动调动资源去支持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