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欧阳修《渔家傲》
大同人过节特别有仪式感,不管是春节、元宵节,还是端午、中秋,只要是节日,就过得有滋有味,热热闹闹,红红火火。
一说过节,首先想到的是吃,作为北方人,春节饺子、元宵汤圆、端午粽子、中秋月饼,吃的文化源远流长,所以说过节不仅仅是过节,更是中华民俗和传统文化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端午节的起源,不管是“万古传闻为屈原”,还是以粽奉伍大夫、孝女曹娥,似乎与塞外古都毫无关联,但大同人从来不认为地域是个问题,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俗习惯,通过耳濡目染、心传口授,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过节气氛,每次都是通过早市渲染起来的。离节日还一月有余,早市上就开始陆续出现粽叶、蜜枣、江米,红枣也多起来。粽叶,干的、湿的,精包装的、散装的;蜜枣,紫红色的、白色的;江米,圆粒的、长粒的;红枣,各种品种,各种价位,更是多不胜说,时刻提醒人们,端午节到了。同时出现在市场的还有各种与端午节习俗有关的五彩绳、符、艾草、剪纸等。
关于粽子,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东汉末年,泰山太守应劭所撰的《风俗通义》一书提到:“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尝之。”大同的粽子,以当地非常结实的马蔺草(俗称马莲)捆扎,更添几分清香。除此之外,大同人还要蒸凉糕、炸麻叶。离大同一百多公里的繁峙县盛产黄米,用那里的黄米包的红枣粽子,粘糯香甜,入口即化,极具风味。
“彩线轻缠红玉壁,小符斜挂绿云鬓。”大同人也有戴端午绳、符,门上贴公鸡剪纸、挂艾草的习俗。阴历五月,天气逐渐热起来,此时五毒尽出,大同话说是“带点儿符,有人扶;带点儿艾(nai)有人爱(nai)”。
端午绳用五种颜色的线合股成绳,一般是青、白、红、黑和黄色。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着五方神力,可以驱邪除魔,祛病强身,使人健康长寿。既可以系在手腕,也可以系在脚脖。从五月初一开始戴,要戴到六月初六。一般人们过完端午就剪掉了。
符一般挂在门上或带在身上。将五色光面彩纸裁成窄窄长长的纸条即“符条”,相互折压,叠成一个个正方形,就是所谓的“符块”,再将一个个“符条”拼叠成马形,就是五彩的“马符”,还要在“马符”下面插上艾叶,这才色彩鲜明地挂上大门,或者揣在身上,驱邪避毒。
端午节家家户户大门上都贴大公鸡剪纸。红色的鸡,衬在黄色的纸上,格外醒目。一只威武雄壮的大公鸡,嘴里啄着蝎子,锋利的爪子分别踩着蜈蚣和壁虎,远处一只蛤蟆和一条毒蛇望风而逃,这就是端午节大门上贴的“公鸡破五毒”。寓意一年远离“五毒”侵害。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还可以驱蚊。
记得学生时代,同学们都叠纸粽子,然后用五彩线一圈一圈的缠起来,非常细致的一项手工。缠好五彩线的粽子,喷上花露水,或当作项链戴,或放在文具盒,非常有成就感。估计现在的孩子们没有这种兴趣。
包粽子、戴端午绳、符、贴公鸡、挂艾草这些端午习俗,大同人一直还保留、传承着。大同是个缺水的城市,我想如果水源充沛的话,端午肯定还会上演一场龙舟争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