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日本清酒在国际范围及中国国内都受到了不少关注,WSET葡萄酒与烈酒教育基金会也出了清酒课程。我一直认为勃艮第黑比诺红葡萄酒非常符合个人印象中日本的审美,极致的精致纤巧,优美动人,又有挥之不去的脆弱感,像春日转瞬即逝的樱花。而历史悠久的日本清酒同样细致幽微,精巧迷人,今天,就来讨论一下清酒中的“甘口”、“辛口”概念。
精确测量的含糖量
“甘口”和“辛口”是根据日本清酒的“日本酒度”测量值判断的,酒标上「+」代表辛口,「-」代表甘口。所谓“日本酒度”,就是清酒的含糖量,据此分为七个类别,如下表:
如果相对于清酒更熟悉葡萄酒,那么“日本酒度”这个概念可以类比葡萄酒中的“干型”、“甜型”,根据含糖量不同,葡萄酒被划分为四个类别,如下图:
有专门的“日本酒度计”用来测量日本酒度,本质是测量清酒的比重,即15℃的清酒与4℃的纯水重量相等,此时日本酒度定义为“0”。也就是说,日本酒度计就是一个专门用于测量清酒的比重计。
清酒中糖的来源
我们都知道,葡萄酒中的糖来源于成熟的葡萄果实,在酵母作用下发酵得到酒精。但粮食酿造酒不同于水果酿造酒,需要将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一般是淀粉)分解为单糖(如葡萄糖),通常称为“糖化”过程。咀嚼米饭时的甜味感就来自于淀粉被分解为葡萄糖,酿酒的糖化过程则是利用多种微生物实现的。中国人都很熟悉的“酒曲”就是许多微生物的集合,他们分工合作,将碳水化合物分解为单糖,进而发酵成酒。
日本清酒是利用曲霉菌来达到分解淀粉的目的,将蒸过的米与曲霉菌混合得到米曲(麹),米曲加入水、酵母和少量蒸米即为酒母,酒母为酵母的大量繁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曲霉菌则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有了酵母和葡萄糖,才能发酵得到酒精。
当酒精浓度上升到一定程度后,酵母无法继续生存在这种环境中,纷纷死亡,发酵也就此停止,此时醪液中残余的糖就是清酒中甜味的来源,也是我们需要测量的日本酒度。
口中的丰富感受
除了根据日本酒度测量数据划分的甘口、辛口,品尝清酒时个人的主观感受(包括口感和味觉)也常常使用“甘”、“辛”来描述。这类似于葡萄酒中的“干”和“甜”不止用于根据含糖量划分葡萄酒类型,也用于描述葡萄酒的在口中的感受。
“甘”形容香气比较甜美,有果味,口感圆润,略带甜味的清酒,“辛”则是形容清爽,鲜味和酒精感更明显的清酒。如果类比其他酒,我认为过桶的霞多丽干白比较接近对“甘”的描述,中国的酱香型白酒例如茅台则很符合“辛”的特点。
“甘”的口感来源于酒中的甘油、果味和残糖,“辛”这种感觉来自于酒精以及酒中的酸(乳酸、苹果酸、琥珀酸)与残糖的平衡程度。此外,外界因素也会影响清酒味道的感受,例如品酒的温度,保存条件,使用的酒杯类型,搭配的菜肴口味等等。每个人对于同一款酒的味道香气也会有不同的认知,这是很正常的。
历史上葡萄酒一直以甜型为尊,而近几十年的潮流则是干型葡萄酒,这几年来甜酒也有了复兴趋势,多姿多彩的葡萄酒世界着实令人着迷,不必执着于流行。而清酒的流行口味也曾反复变化,明治时代,清酒以辛口为主;大正时代,清酒的辛口感减半;昭和时代,流行翻转为甘口,而昭和60年后又转回了辛口。流行虽然多变,不妨多加尝试,体会日本清酒微妙的甘辛变化。
参考阅读:
[1] 陈铭基 (2017). 清酒 FAQ.中国葡萄酒, 2015(09), pp.74-77.
[2] 杉村启, 蓟优子 and 陈恬 (2017).清酒. Beijing: 南海出版公司, pp.54-56、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