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永远只会吹牛逼的老板,早晚会让这个公司倒闭;一个永远只会描述未来的CEO,早晚会让合伙人团队散伙。
没有愿景的合伙人无法走得远,空有愿景的合伙人迈不出门。
我记得大学时候和两个最要好的闺蜜想要去做一个基于求职的公众号,进行工科学校校友资源整合,我们想要把它搭建起来,美其名为创业项目。一念即起,念念不忘。于是喊了星大神一起做这件事,我们觉得我们能坚持,当然最后的结果也就是“我们觉得”。
后来我就在反思,为什么想法挺好的,最后谁也没有做呢?第一是资源不匹配,每个人都面临毕业季,谁也不是富二代,时间的紧张让谁也抽不出精力来;没有社会的阅历和相应的团队,没有充分的准备和市场调研,一切只是建立在想象;所有的条件都需要三个人从0到1,难度远远超过了我们的实际承受能力。
好吧,我是个只会吹牛逼的合伙人。
最近看到钛媒体上对于相关的爆料:贾跃亭在美国的“金蝉脱壳”计划,并且钛媒体注明此作者向钛媒体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经过和多个投资人求证,无误,故而发表。其中讲了与微博上的FF车进展相对应的是:当时(2017年7月,根据融资计划书,8月向美国破产法庭申请破产保护)贾跃亭正要向美国联邦破产法院申请FF的破产,且通过破产重整把公司卖给其他投资人,自己退出。计划真是完美的,对外博取“情怀造车”之名,对内还是要认认真真想着怎么赶紧甩手。
这则消息,本身和我无关,可是,怎么如此似曾相识。
“眼看他高楼起,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似乎是生活中一个个梦想家的永恒旋律。我们看到很多靠着情怀支撑的公司和个人在生活的洗礼之后最终偃旗息鼓,剩下最后的妥协和从容。
情怀和鸡血有时候只是一线之隔。情怀本没有错,但是如果没有持续学习力和靠谱方法论的情怀,只能沦为践踏弱者获得短暂成功的口号。
我曾经在思考,代理人机制是否正确,这个答案找寻了很久。很多人喜欢说:这轮不到你来考虑。是的,世界的价值观是,你的年龄、资历都使得你没有说话的权利。而这种想法往往都是从倡导所谓平等人口中说出来。
后来,逐渐开始探寻到职业生涯发展的正确规律,代理人机制同样也适用于职业生涯发展。我最初的相信,存在即合理,任何事物都会有其弊端,生活的犬儒主义和英雄主义只是在于:前者摒弃它,后者改善它。找到志趣一致的同行者多么重要,能够改善这种机制正确执行的合伙人多么难得。
这份工作需要成熟的心智、持续的学习能力、正义的价值观,但是这样的人群概貌的等待需要时间,等待也就意味着短暂的自己利益的缺失,所以很多人选择了妥协:不分种类,不分条件。
每家公司大概相似,但是细分来看,但凡做的好的都是取决于发心。大的团队长一定是为了成就别人,并且自己是有能够复制的方法论的, 自己优秀试图帮助别人优秀。而做的不好的往往是因为为了短暂利益而追求结果,当实力和欲望不相匹配的焦虑袭来时只能依靠吸纳更多的利益相关者来弥补个人的局限。
所以出现了“一将成名万骨枯”,于是出现了“聚沙成塔,在塔塌之前取出金子来”的所谓理论。
如果明明知道会失败,还站在台上大声呐喊,这种情怀终有一天会让人伤透心扉。
当然,99%的人在最开始的发心一定是美好而充满希冀的,后来的改变是因为绝望,那种看透生活的绝望。这种绝望是因为进了思维的局,因为缺乏学习。这种停滞的出现一般是来源于取得一些小小的成就,就觉得小富为安,但最后发现不进则退。更多的人是学习的过程只能学其形不能学其神,所以邯郸学步,不三不四,上下不得,最终沦为茶余饭后的吹牛逼的人。
我看到生活中的智者徐欣老师说“执着于事物的两端也能悟出'明白’,但看不到自己执着于事物的两端就是不明白”。这句话让我醍醐灌顶,我们曾经拼和闯的瞬间是最有魅力的,世界都在为我们鼓掌,我们陶醉,我们欣喜,我们自得到忘了学习、谦卑、慈祥、关怀、贴近大地,于是因果循环,开始遭遇厄运。
而执着于事物的两端的时候,试着问一问自己:这种情怀是不是叫做贪婪,沉迷其中的自己是否远离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