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jective-C语言有一项特性叫做"协议"(protocol),它与Java的"接口"(interface)类似。Objective-C不支持多重继承,因而我们把某个类应该实现的一系列方法定义在协议里面。协议最为常见的用途是实现委托模式(参见第23条),不过也有其他用法。理解并善用协议可令代码变得更易维护,因为协议这种方式能很好地描述接口。
"分类"(Category)也是Objective-C的一项重要语言特性。利用分类机制,我们无须继承子类即可直接为当前类添加方法,而在其他编程语言中,则需通过继承子类来实现。由于Objective-C运行期系统是高度动态的,所以才能支持这一特性,然而,其中也隐藏着一些陷阱,因此在使用分类之前,应该先理解它。
对象之间经常需要相互通信,而通信方式有很多种。Objective-C开发者广泛使用一种名叫"委托模式"(Delegate pattern)的编程设计模式来实现对象间的通信,该模式的主旨是:定义一套接口,某对象若想接受另一个对象的委托,则需遵从此接口,以便成为其"委托对象"(delegate)。而这"另一个对象"则可以给其委托对象回传一些信息,也可以在发生相关事件时通知委托对象。
此模式可将数据与业务逻辑解耦。比方说,用户界面里有个显示一系列数据所用的视图,那么,此视图只应包含显示数据所需的逻辑代码,而不应决定要显示何种数据以及数据之间如何交互等问题。视图对象的属性中,可以包含负责数据与事件处理的对象。这两种对象分别称为"数据源"(data source)与"委托"(delegate)。
在Objective-C中,一般通过"协议"这项语言特性来实现此模式,整个Cocoa系统框架都是这么做的。如果你的代码也这样写,那么就能和系统框架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了。
为演示此模式,我们举个例子,假设要编写一个从网上获取数据的类。此类也许要从远程服务器的某个资源里获取数据。那么远程服务器可能过很长时间才会应答,而在获取数据的过程中阻塞应用程序则是一种非常糟糕的做法。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常会使用委托模式: 获取网络数据的类含有一个"委托对象",在获取完数据之后,它会回调这个委托对象。下图演示了此概念: EOCDataModel对象就是EOCNetworkFetcher的委托对象。EOCDataModel请求EOCNetworkFetcher"以异步方式执行一项任务"(perform a task asynchronously),而EOCNetworkFetcher在执行完这项任务之后,就会通知其委托对象,也就是EOCDataModel。
利用协议机制,很容易就能以Objective-C代码实现此模式。上图所演示的这种情况下,协议可以这样来定义:
@protocol EOCNetworkFetcherDelegate
- (void)networkFetcher:(EOCNetworkFetcher*)fetcher
didReceiveData:(NSData*)data;
- (void)networkFetcher:(EOCNetworkFetcher*)fetcher
didFailWithError:(NSError*)error;
@end
委托协议名通常是在相关类名后面加上Delegate一词,整个类名采用"驼峰法"来写。以这种方式来命名委托协议的话,使用此代码的人很快就能理解其含义了。
有个这个协议之后,类就可以用一个属性来存放其委托对象了。在本例中,这个类就是EOCNetworkFetcher类。于是,此类的接口可以写成这样:
@interface EOCNetworkFetcher : NSObject
@property (nonatomic, weak) id <EOCNetworkFetcherDelegate> delegate;
@end
一定要注意: 这个属性需定义成weak,而非strong,因为两者之间必须为"非拥有关系"(nonowning relationship)。通常情况下,扮演delegate的那个对象也要持有本对象。例如在本例中,想使用EOCNetworkFetcher的那个对象就会持有本对象,直到用完本对象之后,才会释放。假如声明属性的时候用strong将本对象与委托对象之间定为"拥有关系",那么就会引入"保留环"(retain cycle)。因此,本类中存放委托对象的这个属性要么定义成weak,要么定义成unsafe_unretained,如果需要在相关对象销毁时自动清空(autoniling,参见第6条),则定义为前者,若不需要自动清空,则定义为后者。下图演示了本对象与委托对象之间的所有权关系。
实现委托对象的办法是声明某个类遵从委托协议,然后把协议中想实现的那些方法在类里实现出来。某类若要遵从委托协议,可以在其接口中声明,也可以在"class-continuation分类"(参见第27条)中声明。如果要向外界公布此类实现了某协议,那么就在接口中声明,而如果这个协议是个委托协议的话,那么通常只会在类的内部使用。所以说,这种情况一般都是在"class-continuation分类"里声明的:
@implementation EOCDataModel () <EOCNetworkFetcherDelegate>
@end
@implementation EOCDataModel
- (void)networkFetcher:(EOCNetworkFetcher*)fetcher
didReceiveData:(NSData*)data {
/* Handle data */
}
- (void)networkFetcher:(EOCNetworkFetcher*)fetcher
didFailWithError:(NSError*)error {
/* Handle error */
}
@end
委托协议中的方法一般都是"可选的"(optional),因为扮演"受委托者"角色的这个对象未必关心其中的所有方法。在本例中,DataModel类可能并不大关心获取数据的过程中是否有错误发生,所以此类也许不会实现"networkFetcher:didFailWithError:"方法。为了指明可选方法,委托协议经常使用@optional关键字来标注其大部分或全部的方法:
@protocol EOCNetworkFetcherDelegate
@optional
- (void)networkFetcher:(EOCNetworkFetcher*)fetcher
didReceiveData:(NSData*)data;
- (void)networkFetcher:(NetworkFetcher*)fetcher
didFailWithError:(EOCNSError*)error;
@end
如果要在委托对象上调用可选方法,那么必须提前使用类型信息查询方法(参见第14条)判断这个委托对象是否能响应相关选择子。以EOCNetworkFetcher为例,应该这样写:
NSData *data = /* data obtained from network */;
if ([_delegate respondsToSelector:@selector(networkFetcher:didReceiveData:)]) {
[_delegate networkFetcher:self didReceiveData:data];
}
这段代码用"respondsToSelector:"来判断委托对象是否实现了相关方法。如果实现了,就调用,如果没实现,就不执行任何操作。这样的话,delegate对象就可以完全按照其需要来实现委托协议中的方法了,不用担心因为哪个方法没实现而导致程序出问题。即便没有设置委托对象,程序也能照常运行,因为给nil发送消息将使if语句的值成为false。
delegate对象中的方法名也一定要起的很恰当才行。方法名应该准确描述当前发生的事件以及delegate对象为何要获知此事件。在本例中,delegate对象里的方法名读起来非常清晰,表明某个"网络数据获取器"(newwork fetcher)对象刚刚接收到某份数据。正如上一段代码所示,在调用delegate对象中的方法时,总是应该把发起委托的实例也一并传入方法中,这样,delegate对象在实现相关方法时,就能根据传入的实例分别执行不同的代码了。比方说可以这样写:
- (void)networkFetcher:(EOCNetworkFetcher*)fetcher
didReceiveData:(NSData*)data {
if (fetcher == _myFetcherA) {
/* Handle data */
} else if (fetcher == _myFetcherB) {
/* Handle data */
}
}
上面这段代码表明,委托对象有两个不同的"网络数据获取器",所以它必须根据传入的参数来判断到底是哪个EOCNetworkFetcher获取到了数据。若没有此信息,则委托对象在同一时间只能使用一个网络数据获取器,这么做不太好。
delegate里的方法也可以用于从获取委托对象中获取信息。比方说,EOCNetworkFetcher类也许想提供一种机制: 在获取数据时如果遇到了"重定向"(redirect),那么将询问其委托对象是否应该发生重定向。delegate对象中的相关方法可以写成这样:
- (BOOL)networkFetcher:(EOCNetworkFetcher *)fetcher shouldFollowRedirectToURL:(NSURL *)url;
通过这个例子,大家应该很容易理解此模式为何叫做"委托模式":因为对象把应对某个行为的责任委托给另外一个类了。
也可以用协议定义一套接口,令某类经由该接口获取其所需的数据。委托模式的这一用法旨在向类提供数据,故而又称"数据源模式"(Data Source Pattern)。在此模式中,信息从数据源(Data Source)流向类(Class);而在常规的委托模式中,信息则从类流向受委托者(Delegate)。下图演示了这两条信息流。
比方说,用户界面框架中的"列表视图"(list view)对象可能会通过数据源协议来获取要在列表中显示的数据。除了数据源之外,列表视图还有一个受委托者,用于处理用户与列表的交互操作。将数据源协议与委托协议分离,能使接口更加清晰,因为这两部分的逻辑代码也分开了。另外,"数据源"与"受委托者"可以是两个不同的对象。然而一般情况下,都用同一个对象来扮演这两种角色。
在实现委托模式与数据源模式时,如果协议中的方法是可选的,那么就会写出一大批类似下面这样的代码来:
if ([_delegate respondsToSelector:@selector(someClassDidSomething:)]) {
[_delegate someClassDidSomething];
}
很容易用代码查出某个委托对象是否能响应特定的选择子,可是如果频繁执行此操作的话,那么除了第一次检测的结果有用之外,后续的检测可能都是多余的。如果委托对象本身没变,那么不太可能会突然响应某个原来不能响应的选择子,也不太会突然无法响应某个原来可以响应的选择子。鉴于此,我们通常把委托对象能否响应某个协议方法这一信息缓存起来,以优化程序效率。假设在"网络数据获取器"那个例子中,delegate对象所遵从的协议里有个表示数据获取进度的回调方法,每当数据获取有进度时,委托对象就会得到通知。这个方法在网络数据获取进度的回调方法,每当数据获取有进度时,委托对象就会得到通知。这个方法在网络数据获取器的生命期(life cycle)里会多次调用,如果每次都检查委托对象是否能响应此选择子,那就显得多余了。
将刚才说的那个选择子加入之后,delegate对象所要实现的委托协议就扩充成:
@protocol EOCNetworkFetcherDelegate
@optional
- (void)networkFetcher:(EOCNetworkFetcher*)fetcher
didReceiveData:(NSData*)data;
- (void)networkFetcher:(EOCNetworkFetcher*)fetcher
didFailWithError:(NSError*)error;
- (void)networkFetcher:(EOCNetworkFetcher*)fetcher
didUpdateProgressTo:(float)progress;
@end
扩充后的协议只增加了一个方法,就是可选的"networkFetcher:didUpdateProgressTo:"方法。将方法响应能力缓存起来的最佳途径是使用"位段"(bitfield)数据类型。这是一项乏人问津的C语言特性,但在此处用起来却正合适。我们可以把结构体中某个字段所占用的二进制位个数设为特定的值。比如像这样:
struct data {
unsigned int fieldA : 8;
unsigned int fieldB : 4;
unsigned int fieldC : 2;
unsigned int fieldD : 1;
};
在结构体中,fieldA位段将占用8个二进制位,fieldB占用4个,fieldC占用两个,fieldD占用1个。于是,fieldA可以表示0至255之间的值,而fieldD则可以表示0或1这两个值。我们可以像fieldD这样,把委托对象是否实现了协议中的相关方法这一信息缓存起来。如果创建的结构体中只有大小为1的位段,那么就能把许多Boolean值塞入一小块数据里面了。以网络数据获取器为例,可以在该实例中嵌入一个含有位段的结构体作为实例变量,而结构体中的每个位段则表示delegate对象是否实现了协议中的相关方法。此结构体的用法如下:
@interface EOCNetworkFetcher () {
struct {
unsigned int didReceiveData : 1;
unsigned int didFailWithError : 1;
unsigned int didUpdateProgressTo : 1;
} _delegateFlags;
}
@end
笔者使用第27条所讲的"class-continuation分类"来新增实例变量,而新增的这个实例变量是个结构体,其中含有三个位段,每个位段都与delegate所遵从的协议中某个可选方法相对应。在EOCNetworkFetcher类里,可以像下面这样查询并设置结构体中的位段:
// Set flag
_delegateFlags.didReceiveData = 1;
// Check flag
if (_delegateFlags.didReceiveData) {
// Yes, flag set
}
这个结构体用来缓存委托对象是否能响应特定的选择子。实现缓存功能所用的代码可以写在delegate属性所对应的设置方法里:
- (void)setDelegate:(id<EOCNetworkFetcher)delegate {
_delegate = delegate;
_delegateFlags.didReceiveData = [delegate respondsToSelector:@selector(networkFetcher:didReceiveData:)];
_delegateFlags.didFailWithError = [delegate respondsToSelector:@selector(networkFetcher:didFailWithError:)];
_delegateFlags.didUpdateProgressTo = [delegate respondsToSelector:@selector(networkFetcher:didUpdateProgressTo:)];
}
这样的话,每次调用delegate的相关方法之前,就不用检测委托对象是否能响应给定的选择子了,而是直接查询结构体里的标志:
if (_delegateFlags.didUpdateProgressTo) {
[_delegate networkFetcher:self didUpdateProgressTo:currentProgress];
}
在相关方法要调用很多次时,值得进行这种优化。而是否需要优化,则应依照具体代码来定。这就需要分析代码性能,并找出瓶颈,若发现执行速度需要改进,则可使用此技巧。如果要频繁通过数据源协议从数据源中获取多份相互独立的数据,那么这项优化技术极有可能会提高程序效率。
要点
- 委托模式为对象提供了一套接口,使其可由此将相关事件告知其他对象。
- 将委托对象应该支持的接口定义成协议,在协议中把可能需要处理的事件定义成方法。
- 当某对象需要从另外一个对象中获取数据时,可以使用委托模式。这种情况下,该模式亦称"数据源协议"(data source protocol)。
- 若有必要,可实现含有位段的结构体,将委托对象是否能响应相关协议方法这一信息缓存至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