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曾遇到这样的困惑:
- 别人用手机随意拍的照片就很好看,自己却怎么拍都拍不出来那样的效果;
- 很多次准备好好学摄影,但买来单反拍过几次后发现总拍不出想要的样子;
- 决心要好好学习摄影,买了一堆书,看了很多帖子,却总觉得只是懂了许多碎片的知识,始终无法没有真正入门。
以上这些我都经历过。后来,机缘巧合下终于开始好好学摄影,虽然还算不上大师,但是总算入了大门,于是想把我的理解和体会分享出来,帮助更多的摄影爱好者入门,这就是《好好学摄影》系列的初衷,其中包括我摄影中的许多干货,包括对摄影的理解、拍摄技法、器材、名家作品鉴赏等,希望能和大家一起进步,享受摄影带来的美与快乐。
第一期我们先聊聊当我好好学摄影时,到底要学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明白摄影的本质——
摄影就是通过技法、器材来记录生活和表达自我。
摄影最终是为了表达
照片可分为三个等级能看、好看和耐看。
能看的照片用于记录生活,留下难忘回忆。好看的照片,在记录生活之上,还符合美的规律。超越了记录和美,照片还可以用来表达思想,这样的照片就成为耐看的照片。
一个作品想要表达的内涵,取决于拍摄的目的、拍摄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态度。
对于商业摄影,拍摄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客户的诉求。一般要运用恰当的技法和设备来凸显主体的优点,使其符合美学规律,进而影响观看者内心感受的目的。
比如上面这幅菜品图,是典型的商业摄影,要拍出食物的质感,既要注重灯光的运用,还要在构图上花心思。
对于人文纪实类摄影,其内涵就是充分表达自我。这也是为什么这类题材是当前国际上非常流行和热门的一个类别的原因,很多国际顶级摄影师都非常喜欢拍。作为一个摄影初学者,初看那些大师的人文纪实作品时,可能会比较费解,发现并不那么好看,但当你仔细品读过大师传记,了解拍摄背景之后,才发现其伟大之处。
世界著名的人文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是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创立者与实践者,被誉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他的相机对准的都是我们现实中可见的、熟悉的人和物,是他让我们发现,在这习以为常中有美和感动。他认为:
在摄影中,最小的事物可以成为伟大的主题。
上面这幅作品《男孩》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题材并不重大,却是一幅脍炙人口的名作。一个男孩的两只手里,各抱一个大酒瓶,踌躇满志地走回家,好像完成了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照片中的人物,情绪十分自然真实。这就是这些作品之所以会耐看的原因。在大师的眼中,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生活除了美丽、光鲜,还有酸楚、紧张、压抑,这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那么为什么不去记录和表达呢?
技巧、器材都只是表达的工具
摄影的本质上是为了表达,为了更好的表达,我们需要掌握美学的基础和摄影的技法。因为:
美学基础让我们拥有良好的审美,知道什么样的作品是好作品。摄影的技法包括构图、光线和色彩,以及器材操作都是一系列工具,是帮助你表达的武器。
举个例子,下面两张图,主体都有山、天空和人,但是却通过不同技法的运用表达了不同的主题。
图1在构图上,上半部分被大部分的山体和天空占据,近景、中景和远景富有很强的层次,勾勒出宏大的空间感,更显得大自然的宏伟壮观,波澜壮阔,而人的体积很小,形成典型的大小对比构图,表现出人在面对自然时的渺小。色彩上,人的穿着也和山体十分相近,可理解为是一种人渴望融入大自然的隐喻。
图2中,人在构图上高过大部分山体,同时人的姿态是跨在山脊之上,有一种征服自然的感觉。色彩上,衣服鲜艳的红色和白色的积雪形成鲜明对比,更加凸显了人这个主体。
我们能看出,在技法上,两幅图主要的区别在于构图和色彩,在思想上,两幅图的表达的意境和想法完全不同。我认为可以分别用一首歌来诠释:图1是许巍的《第三极》,图2是汪峰的《飞的更高》,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
总结一下,当我们学摄影时,最重要是要明白摄影是一种表达方式,而技法、器材都只是工具。学习摄影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为一种修行,利用这扇表达自己的窗口,去认识世界、记录生活、看见自己。
这次先聊到这里,我是@李锴锴,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