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结了近一年的小朋友的幼升小,随着三月的到来基本进入了最后冲刺阶段,对口郊县外地人最集中的菜小,没有退路的我,也只有一门心思让孩子去读高价的私立了。一年前最终决定不换学区房,让孩子读私立,也是挣扎了很久。人还是应该给自己点奔头,无论对孩子还是对自己都应该有所追求,双语的环境,崭新的校舍,更新的教育理念,更丰富的课程设计,更好的升学前景,让我实在对学区的老破小提不起什么兴趣。何况公立的生源水平参差不齐,私立相对生源和师资更有保障一点。唯一纠结的就是孩子上学离的太远,也许不得以需要住校,两个孩子一直读私立压力也确实大。
老一辈的人都无法理解如今的我们为什么会在幼升小的节点上上演如此多的戏码?一直不知道该从何解释,好友偶然的一句“她最讨厌认命”,仿佛是最佳的解释,这么折腾,无非是因为我们不肯认命。既然这世上尚有上升的通道,即使这条通道越来越窄,离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但从小经历各种考试,一路厮杀到如今的我们,竞争已经成为骨子里的习惯,怎肯轻易认命服输,自己拼尽力气换来的北上广的一砖一瓦,一个未来的希望,怎能轻易在此时放弃。滑到社会底层的艰难,我们看在眼里,心有余悸,最近热播的《都挺好》,里面的大哥苏明哲斯坦福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被裁员,没有工作,被逼去做蓝领,其实不足为奇,语言,地域,文化的差异,以及难以避免种族歧视,都会对没有根基的初来乍到的外来者带来阻碍。回想大学毕业那年,外地留沪的女生的就业,是辅导员老师最后解决的“困难户”,如果你不是成绩优秀到足以保研,也不是家境优渥的可以出国,就只有一条路,拼了命去找个合适自己的工作。想想过去这些年,一路走来确实不易。
无论离通道远的近的,大家都想更近一步。于是各种关系,各种路子,找朋友托关系,黄牛,没关系的拼学区,拼牛蛙。一没学区,二没路子,最后也只剩拼娃,可惜的是,随着教育的一轮轮改革,拼娃的机会如今也几乎没有了,可选择的机会越来越少。孩子自呱呱坠地起,第一次因为家境的悬殊而分层,就此开始。我们只是不甘心,想让孩子的阶级分化来的尽量晚一点,再晚一点罢了,可是现实无奈,我们无从选择。
学区房是座高高的门槛,够不着门槛的人,只能幻想自己的孩子没有任何助力的情况下依然发奋图强,能成为一匹黑马,像是《感谢贫穷》里的励志少年那样,将来考上北大清华。而只有门槛里的人,才懂得,幻想多半也只是幻想罢了,没有助力的情况下,孩子要多付出多少,才能实现鲤鱼跳龙门?即使上了一流的大学,在同一个宿舍,同一个教室,毕业工作时才意识到,虽然朝夕相处,原来差距也是天地之别了,天上下凡的仙女早晚要飞回天庭,人家也只是来凡间走了一遭罢了。好大学的一层镀金,并没有能将你从财富的无产拉到中产,最多也只是丰盈了你的思想,仅有思想意识达到中产其实更痛苦,这也是为何如今很流行“中产阶级的焦虑”,虽然思想意识达到中产,可是现实经济上的无产,告诉我们,自己无能为力,没有选择,于是焦虑就产生了。
对于我们这些通过读书改变思想意识的人来讲,面对越来越窄的上升通道,如今也只能祈祷,在通道关闭前,我们还来得及攒够进入通道的门票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