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一个故事:
孔子的学生原宪一生安贫乐道,不肯与世俗合流,生活极为清苦。
他住的房子破烂不堪。房顶是用茅草搭的,一下雨便漏水;房门是用草编的;窗户是用破瓮垒成的。
可是,原宪却不觉得苦,除了潜心读书,还兴趣盎然地弹琴唱歌。
有一次,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贡来找原宪,身穿珍贵皮衣,骑着高头大马,好不神气。
原宪见同学来了,整理衣冠准备迎接。谁料衣服太破了,刚扶一下帽子,系帽的小绳就断了;刚拉一下衣襟,衣服便破了,连手肘都露出来;刚弯腰拔鞋跟,一用力,那鞋跟也扯破了。
子贡看见原宪这个样子,摇头说:“您怎么如此困顿呀?”
原宪却丝毫不觉得不好意思,他说:“没有钱是贫穷,学了道义却不能实行才是困顿。我只不过是贫穷,根本不是困顿。如果我要去做违反道义的事,以求取珍贵的衣饰,华美的车马,我是不会去干的。”
子贡听了这些话十分惭愧,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这就是古代隐士的人生境界: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非常羡慕这样的“隐士境界”,单是那样的一种超然的心态,便值得好好学习一番。
反观自己,年轻气盛的时候这种人生境界反而更高一些,只为遵从本心,不为五斗米折腰。
年纪渐长后,气性也愈发消退了,哪怕清楚老板的经营手段游走在法律边界,也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只惦记着每个月发工资的日子。
真是活得越发连古人都不如了。
我可能在追求“达美乐自由”的路上,忽略了什么。
我们公司老板(已经变成前公司老板)曾经在开大会的时候说过一段非常鸡血的话,意思是,人的一生,必须要找到自己的使命,不然会一直浑浑噩噩、漫无目的地活下去。
他说,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使命,就是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帮助更多人成就他们的梦想。
我还认真的把他的这段话做了笔记,没想到几个月后,他就让我们各回各家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了。
对此,我已经放下了心中的愤恨。当然,如果怨念可以变现,我还是会坚持每天骂他半小时,因为他欺骗了我对他的崇拜之心。
不过,他有一点说的很对:人应该找到自己的使命,或者说梦想。
我想,原宪可以视清苦为无物,必然有他心中所要坚持的东西,那些能做到真正退隐山林的人,必定也是如此,不然怎能达到“享受贫穷”这种高难度境界?
那,我的使命或者梦想,又是什么呢?
我内心茫然……竟然连个可以脱口而出的梦想都没有。
说我要通过码字为后人留下点精神财富、写爆文、成为作家、出书……我自己都不信。不信又怎能坚信?
算了,没关系,在暂时找不到梦想的前提下,我先定个小目标吧,码够100万字,如何?
嗯,目前14.8万……(内心颤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