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者:阿萦
沟通者简介:活泼灵动/开朗直率的热血系少女
沟通关键词:热情;善良;乐观
沟通鉴定:爱笑的女孩运气不会太差
启示录:
写在前面的话:“以文会友,不亦乐乎”,在“四月天”的总群里,我是个不活跃分子。有一天群里乱侃,我忽然来了兴致,冒了个泡,然后就和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聊得挺热火。这时,一个将“胡歌”作为头像的成员也过来赶热场,我对胡歌的印象还算不错,加上那张照片是胡歌和霍建华为《时尚芭莎》拍摄封面时的“雪落白头”经典款,就顺口说了句,“胡霍CP啊”,然后就看到这个成员炸毛了,语言挺不客气,大概意思是维护胡歌和“耽美”,并肯定“耽美”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在“江湖”上的地位。我挺奇怪,那句话,是一句中性的话,若是稍加理解,解读出来的情感也应该是我对胡歌和霍建华这两个演员的喜爱之情,怎么就成了反面立意呢?然后就接到那个成员的小框私戳,解释说胡歌是她的“男神”,刚才没理解好我的意思,以为我要挤兑她男神,所以想着立马维护。透过平面的文字,我立马脑补出一个小姑娘睁着大眼睛无辜卖萌的样子。
通过简单的交流,我知道这个姑娘叫“阿萦”,比我小两岁,刚刚大学毕业,是个社会新人,学的虽然是“新闻”专业,但做的却是与文字编辑相关的工作,性格活泼、直爽大胆。正所谓“不打不相识”,在那次小误会之后,我们顺理成章地互加了好友,然后就这么静静地躺在彼此的列表里。
本以为与阿萦的关系止步于此,但今年六月下旬发生的一件事情让阿萦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彼此的信任感也随之建立。
今年六月下旬,因为一起恶性的网络喷子事件,我和几个当事人被置于风口浪尖,我告诉自己要勇敢、要坚强,可突然发现自己好像没有那么强大,在舆论最盛的时候,周围人眼神的变化和态度的转变都使我愈发消沉和难过。可即便这样,我还是一个人强撑,尽我所能地去协调一些事情,甚至装作没事人那样在讲台上当着全班同学和辅导员的面波澜不惊地完成了学期末的小总结,然后正式进入毕业论文的撰写阶段。
事情初发之时,我不可能没有情绪,但是,在短暂的怨念和无措之后,我开始向内反省。那一阶段,我刻意将自己“隔绝”起来,不去刷朋友圈,不去看QQ空间,不去关心其他无关的事情,当然,也很少有人主动“招惹”我这个“麻烦缠身”的人,阿萦是个例外。
她不动声色地发给我一些“反鸡汤”,然后问我有没有道理。看到诸如“被朋友辜负了,告诉自己,我眼瞎、我眼瞎”、“被男朋友欺骗了,告诉自己,我找的、我找的”之类的话语,我脸上的阴霾渐渐散去:“挺有道理的,谢谢你,阿萦。”
“就是嘛,坚强一点啦。你是一个负责的人!”
乐观——是我对阿萦的第一印象。
时隔两个月,当我隔着手机再次向阿萦问好之时,电话那头先是传来她咯咯的笑声,然后是她调皮的声音:“我现在会做三样东西了,猜猜是哪三样?”
作为家中小女,阿萦不会做饭,虽然与她合租的姑娘会烧会弄,但一个人在外打拼,总要具备点生活技能,阿萦也是慢慢练出来了。
“不错嘛”,我眉毛微微上挑,被她带动得嘴角也不由自主地向上扬起:“别告诉我泡面算一个啊。”
“你怎么知道?”阿萦在电话那头笑得更欢腾了,“不过是正儿八经地下面条哦。再猜再猜!”
“要不要这样”,我扑哧一声笑出来,极力在脑子里搜索比较简单的菜名,“番茄炒蛋?”
“不——对”,阿萦拖长声音,“不过级别差不多——青菜豆腐汤!”
“咳咳,还有咧!”我在电话这头也笑得开心。
“不过我老忘记放盐哎”,阿萦语气里尽是无奈,“第三个,做的不太好,但也能吃——蛋炒饭!”
“你可以的!”想着阿萦在几周之内就培养出了如此这般的生活技能,也算是个不错的进步:“怎么样,现在适应一些了吧——工作、生活?”
“嗯,还行吧。我现在负责一个以‘徽州文化’为主题的公众号的运营推广,一周要撰写三篇稿子,工作强度适中,就是感觉知识储备量有些不够。”
“这个兴许我私下里可以给你些建议。不过话说,你现在在安徽?”
“是啊,我本来就是安徽人啊。”
“哦,那可巧了,我也是。”
“安徽哪里?”阿萦的语气中透露着小小的激动。
“马鞍山。你呢 ?”
“曹操的故乡。不过我现在在合肥工作。”
“你这是考我呢,还是考我呢,还是考我呢?安徽谯县是哪里?”我大脑一时空白,忘了“谯县”的具体所指?
“嘿嘿,就是现在的亳州啦。”
“皖北那一带哦。”
“嗯,不过,我还想到别的省份去看看。不是有句话说,趁年轻就要多走走嘛。我可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
“跳到省会了还不满足?还想去哪里呢?”
“比如上海啦,杭州啦,苏州也喜欢。”我仿佛看到阿萦扳着手指头在那里一个一个地数。
“嗯,然后呢?”我微微地笑。
“然后,等我玩够了再回来,趁着一个人的时候自由些。”
“怎么,不准备恋爱结婚啦?”不知道怎么了,我突然想逗逗阿萦,“准备几年拿下胡歌或者张鲁一呢?”
“哎呀,讨厌啦”,阿萦略带羞涩,“说真的,他要是再不来,我就不需要他了。”
我当然知道阿萦口中的“他”指的是谁,只是,听一贯活泼开朗的她说出这句话,心里竟微微有些触动。
他再不来,我真的就不需要他了。
我身边有很多优秀的女孩子都向我传达过类似的想法:我们什么要去找另一半呢?他能做的,我也能做;他有的,我也可以有。我能把自己照顾得很好,所以一个人也可以生活。
是的,一个人也可以生活,尤其是在强调女性“独立”、“自主”、“自强”的现代社会,但是,“可以生活”与“生活”不是一个概念。
人终究从属于社会,“害怕孤独”是每个人的本性,物质仅代表一个方面,精神丰盈才是最终目标。
《人民日报》在一定范围内对九零后的未婚人群做了一个有关“择偶标准”的问卷调查,结果出来,令人们大吃一惊:向来被打上“拜金主义”、“非主流”、“不务正业”等标签的九零后在选择伴侣的时候,标准更倾向于“三观相合”。
至于什么是“三观”,在这里我不想赘述(相关内容可参考我的专题《生活启示录》之《精神的距离,决定你我三观相合与否》一文/链接请点击www.jianshu.com/writer#/notebooks/14161665/notes/14337338),也许柏拉图的观点能诠释我的一些想法:
“每一个人都是被劈开成两半的一个不完整的个体,终其一生在寻找另一半,却不一定能找到,因为被劈开的人太多了。”
在《我的前半生》里,当唐晶默默摘下戒指对贺函说:“谢谢你,戒指很好,但我可以自己买”的时候,她需要的,只不过是一个能够理解她的人。
当一个女孩子说出“我也可以一个人”的时候,其中饱含的是一种“不得不坚强”的无奈:有掩饰的脆弱、有伪装的坚强、更有心灵的缺失。
周日学姐跟我们吐槽与男朋友约会时发生的不愉快:她想去看《战狼Ⅱ》,而这部电影男朋友单位之前组织他们集体看过了,男友不想再看一遍,可是学姐特别想看。小小的争执之后,还是学姐迁就了男友,一起看了另一部叫做《心理罪》的电影。
“我不是无理取闹的人,他后来也知道我是真的不开心,一直在跟我道歉,但我现在为什么还在生气呢?”学姐一边装作无所谓的样子,一边又很委屈地抱怨。
我当然知道学姐纠结的根源在于“他到底在不在乎我”而不是“我们为什么不去看《战狼Ⅱ》”。
也许,这就是两个人的磨合过程。
《圣经》上说:“上帝创造了亚当,用亚当的肋骨塑造了夏娃,从此世界上有了男人和女人。”
也许,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等待那根肋骨与容纳这根肋骨的身体相遇的时刻。
我们寻找另一半,找的不是那个人,而是那个人的精神;我们确实可以一个人,但一个人的精神终究不够丰盈,至少不够支撑我们走完一生的距离。所以,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
“如果你是零度的冬天,那么我就是四十度的夏天。融合一下,二十度的秋天,不冷不热,刚刚好。”阿萦曾经在我最失落的时候这样对我说。
所以,在心怀感恩的同时,我也送上我对你的祝福:
愿快乐永驻,童真永存。
愿心怀希冀,无畏向前。
认识有趣的人,知道有趣的事,相信沟通的力量,每天半小时,打造生活启示录。
这里是聂溪绯,一个处在成长过渡期但始终相信文字自我救赎力量的文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