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盛夏,各地纷纷发出或红色高温预警或橙色髙温预警,喊热之声不绝于耳。
其实,"热"和"冷"是相对的,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热"或者"冷”,是多种因素作用下人们心理上、生理上的反应。这些引起人们感觉"热"或“冷”的因素主要有:
首先是气温。气温高,人就感到热;气温低,人就感到冷(这好像是废话)。
其次是空气的流速。在高温情况下,有风,人就感觉凉快一些;无风,人就感觉闷热。在低温情况下,有风,人就感到更加寒冷;无风,寒冷的感觉就不那么强烈。
第三是湿度。在高温情况下,湿度越大,人感觉越热;在低温情况下,湿度越大,人感觉越冷。
第四,是长期生活的环境和习惯。同样的气温,长期生活在炎热地区的人和长期生活在寒冷地区的人,对热或冷的感觉明显不同。
第五,是人的心理因素。所谓“心静自然凉“,就是说,即使处于炎热的天气,只要心态平和,也不会感觉那么热。相反,心理紧张,即使身处酷暑或寒冷天气下,也会到与气温不相符的冷或热,如,即使在夏季,人心情紧张时,"脊背上会有一股凉气”;即使在冬季,人受到惊吓,也会"吓出一身汗“。
第六,人们所接触物体的导热系数、所接触物体的时间长短等等,也会影响到人对冷和热的感觉。比如,在冬天或者夏天,人们在室外用手摸一块钢铁和一块木头,感觉冷或者热的程度就不同,摸的时间长短不同,感觉冷或者热的程度也不同。
第七,是年龄因素。同样的温度,不同年龄段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感觉。
第八,是处于相对运动还是相对静止的状态,一般来说,运动后人的感觉会热一些,而处于静止状态的人会感觉冷(凉)一些。即使在数九寒天,剧烈运动后的人也会感觉热。
影响人感觉"冷"或者"热“的因素可能还有许多,不再列举。
不仅如此,人们对冷和热的感觉还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同样是温度高,如果在人的心理、生理上产生舒适、舒服的感觉,人们就会使用暖和、温暖等肯定性的词语;如果使人的心理、生理产生不舒适、不舒服的感觉,人们就会使用热、炎热、酷热、燥热、闷热等否定性的词语。同样是温度低,也会使用凉、凉快、凉爽等肯定性的词语或者使用冷、寒冷、冰冷、干冷、阴冷等否定性的词语。
人们在生理上感觉到的冷"、"热","寒"、"凉"固然重要,但更应该引起重视的是人们心理上和社会层面上的"冷”、"热“、"寒“、“暖“。因此,人们在谈到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问题时,会常常使用带有这类色彩的词语,如: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冷漠、热情等。
比如,人在一个团体中,这个团体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团结友爱的、公平公正的,团体领导关心爱护下属,团体成员之间互相帮助,团队成员就会感觉温暖;相反,这个团体是一个消极的、涣散的、不公的,领导对下属漠不关心,团体成员之间尔虞我诈,团体成员肯定会感觉心寒意冷。
自古以来,人们还用冷热比喻人的地位清闲显要或势力的盛衰。《晋书-王沉传》:"冰炭不言,而冷热之质自明者,以其有实也“。这也是成语"冰炭不言,冷热自明“的出处。白居易诗:"但问适意天,岂论官冷热“,也是此意。古时,后宫中失势的皇后、嫔妃会被打入冷宫。人们还常常把被安置在清闲无实权位置上的官员叫做坐冷板凳。
人的语言、态度和所处的环境,也是有温度的。如我们常用的词语:冷嘲热讽、热情洋溢、冷眼旁观、满腔热血、冷冰冰、热乎乎、热热闹闹、冷冷清清等。还有,古语中"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更是用这种季节和冷暖的反差,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语言的温度。甚至,我们的政治立场、工作态度和思想作风,也是有温度的,雷锋日记中写道:"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冷酷无情“。
此刻,你可能已经感觉到了我写此文时的冷、热、温、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