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就习惯了家人的保护,做什么事情家人都不放心,能给我做的都帮我做好,在自己开始有意识想要做一些选择的时候,得到的也基本都是反对的意见,习惯于依赖的我觉得没有家人的支持做什么都好难,慢慢的形成了只要身边有反对的声音我就放弃这种很糟糕的状态。一直到现在三十几岁,还明显的处于依赖期,不管是情感、生活还是工作,都无法独立,习惯于去找可以让我依赖的力量。这种状态让我很痛苦,也一直试图去改变,但是并没有给自己一个循序渐进的时间和过程,结果就是经历了很多失败和挫折,自己也变得更加退缩,甚至认为自己做的那些事情都不适合自己,所以怎么努力也做不好。现在明白努力没有结果的原因,一是方向也就是目标不够清晰,二是没有用对的方法,没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急于求成。在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同时,也让我确定了我是完全可以做到重塑自己,实现自己想要的一个人生状态的。
下面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这几天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所得到的收获。
首先非常打动我的一段话,来自于美国作家弗格森:谁也无法说服他人改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开门。这段话我深有感触,一个自身拒绝去改变的人,无论别人怎么说,都会无动于衷。这也就告诉我们,想要改变,必须是靠自己由内而外地去打开,当你想要去改变的时候,你已经转动了这扇门的钥匙。
第二就是要注重品德的培养,“品德”才是成功之本,只有培养起优秀的品格,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那些靠着技巧而取得的成果,如果没有好的品德做支撑,早晚都会破灭。受现今社会盛行的个人魅力论等“速成观念”的影响,很多人想要去走成功的捷径,通过一些技巧去快速达到某一领域或是某一阶段的“成功”,而忽略了对于内在品德的修养,说到底,这种成功是不稳固的,是容易崩塌的。试想一个人,掌握了很多人际交往和做事的技巧,但实际上这个人并没有一个好的品德,开始的时候他可以靠着谢谢技巧取得大家的信任,但是相处久了,放大家发现他品德有问题的时候,还会相信他吗?还会愿意和他共事吗?这个时候他的成功也就不能走的更远了,甚至会失去之前取得的成果。
第三是要培养基于原则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我们看世界的方法,就好比是一张地图,我们首先要拿到一张正确的地图,才能保证自己能够在地图的指引下到达正确的终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我们对事物不同的看法和态度。要看到思维转换的力量,要培养基于原则的思维方式,原则如灯塔,是不容动摇的自然法则,如果我们违背法则,只能让自己头破血流。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越符合原则或自然法则,就越能正确而高效地生活。
第四就是习惯有着极大的引力,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可见习惯的力量有多么强大。想要根除不良习惯,仅靠一点点毅力和改变是不够的,起飞需要极大的努力。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意识不到自己那些不好的习惯,也试着想要去改变,但是缺乏坚持下去的毅力,经常就半途而废了,结果肯定是不能对人生有什么改变。改变习惯的过程很难受,毕竟习以为常的事物比较能给人安全感,但是如果你有了一个美好人生的目标,那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暂时牺牲眼前的安逸绝对是值得的,经过一番努力与牺牲换来的果实更加甜美。
今天想要分享的最后一点,也就是七个习惯中的第一个:积极主动。积极主动可以说是这七个习惯中的根基,只有积极主动地去创造有利条件,我们才能真正的实现改变,进而掌握自己的人生。这里提到的一个概念就是“关注圈”和“影响圈”,每个人都有格外关注的事物,例如健康、事业、子女、工作等等,这些都可以被归于“关注圈”,而关注圈内可以被掌控的可以被圈成一个较小的“影响圈”。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扩张和成长。而消极被动的人则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盯他人的弱点和环境问题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畴的事情不放,结果越来越怨天尤人,不断为自己消极行为寻找借口,反而忽略了力所能及的事情,造成影响圈日益缩小。但是也有一种情况是一个人的关注圈小于影响圈(我的理解是他他所关注的事物远少于他可以掌控的事物,所以对很多事情是漠不关心的,也就不会去做),说明他在情感方面缺乏远见和判断力,消极而又自私,全部精力还是放在了关注圈内。积极主动的人虽然更看重自己的影响力,但他的关注圈往往不小于影响圈,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影响力。
最后我想借用书里的一句话:人人都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应该为自己创造有利环境,而不是坐等好运或噩运的降临。期待那些已经开始的改变并且努力坚持下去,相信我们都能实现理想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