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了,起了个思索的意兴,仅停步于口舌之美,可惜了。
最近读的书不多不深,杂的很,也怠慢了,不过今日读了一些,又联系着近日的所见所闻,有了些思索。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奋斗,是调整,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过激,不当真,不生气,不钻牛角尖。”
我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平常心。平常是常态,但平常心不常有。太多时候我们作茧自缚,不是自己为难自己,就是拿别人的错误为难自己。
一些修行人对于平常心,更多的是“常想一二,少看八九”,凡事看好处,看如意的部分,知足感恩。
但我却不认为如此,人生有三昧,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看到众生百态,可观世音,是一件美好的事,可如果片面的只看好只取好,岂不是也加入了个人主观想法呢,一旦有“我”,很难客观,也就没有所谓的平常心了。
要谈平常心,还是最喜欢王小波的那段看老三届的论述,什么是平常心,不把好事看坏,不把坏事看好,是也好非也好,接受就好。
于我而言,获得平常心,是两个过程。
第一步,是观察,而观察并不是简单的所见所闻。我喜欢一个师父的反问,“观察,要问问自己是以一颗什么样的心在观,在听?能看到别人的表演,是否察觉到自己的表演,别人在扮演世俗相,我们是否在扮演清高相?别人因世俗相进入游戏法则,我们是否因清高相而标新立异?”不以“我”的角度去观察,只是纯粹的看见。这里,不代表没有判断,我认为,虽然事件是好是坏的影响很难一言蔽之,但事件的性质是不可混淆的,是有好有坏的,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是非。
而把坏事变成好事,就是另外一件事了,也是获取平常心的第二步,随时宽容,随时豁达,随时转换角色,随时海阔天空。所谓事事看开,哪怕所见都是无耻,也能内心剔透,我想,就是如此吧。
很多人单认为平常心就是第二步,所有事情都一糊脑的宽容随性,日子久了也算是非不分了,自然也就没有所谓是非曲直了。观察最为关键,从正在经历的事情抽离和反观,给事件一个最客观的判断,只有明辨是非,才谈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不然整个人会彻底糊涂,黑白颠倒。
修行是一个借幻修真,由迷到觉的过程,世上万事皆为明镜,愿你仍完整,透明,光洁且满怀最初的好奇。
路还长,慢慢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