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互联网时代的一大特征就是去中心化。
网前时代,
新闻就只有每晚7点的新闻联播,
除夕就只能看央视春晚,
因为它是中心,
人们只能围绕中心打转。
到了网络时代,
与其说是去中心化,不如说是多中心化。
以前的中心倒是还在,只不过它的吸引力、凝聚力远不及以前了。
因为有越来越多的小的中心不断涌现,
人们有越来越多的选择,
以人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来衡量,
这么多的选择近乎是无穷无尽,
任何人就算穷其一生也不可能尝遍所有的选择。
这就好比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最开始认为地球是宇宙的唯一中心,
后来认识了太阳系,地球连太阳系的中心都不是,
再后来太阳系连银河系的中心都不是,
到最后,银河系在宇宙中渺小到什么都不是。
在无穷无尽的选择面前,
人很容易陷入迷茫,
所以通常都会抓住身边最近的那根救命稻草,
把它当成中心。
贰
在生活中,人人都有生活中心,它们对生活的各方面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通常人们都会以下的方式建立自己的生活中心。
以配偶为中心
婚姻可以说是最亲密的人际关系,因此以丈夫或妻子作为生活重心,再自然不过了。
但是很多以配偶为中心却即将破碎的婚姻都源于一条导火索,那就是情感过度依赖。
如果我们获取情感价值的主要来源是婚姻,这段关系会成为我们的支柱。太重视婚姻,会使人的情感异常脆弱。配偶的态度举止、新生儿降生或经济窘迫、工作晋升等变化都会成为沉重的打击。
这种关系似乎保住了安全感,实则不然。感情用事的结果是失去了方向、智慧与力量。
以家庭为中心
以家庭为重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家的确带来爱与被爱、同甘共苦以及归属的感觉,但过分重视家庭,反而有害家庭生活。
以家庭为重的人通常会把家族传统和荣誉作为安全感和价值感的来源。因此一旦出现可能影响这些传统与声誉的改变,他们就变得脆弱不堪。
这样的父母在养育子女时,只会关注子女一时的举止是否符合家族的传统。但凡出现不当行为,他们完全不考虑对子女成长带来的影响,下意识地大喊或是训斥,还可能反应过度进而粗暴惩罚。他们的爱往往是有条件的,结果若非导致子女更为依赖,就是导致子女变得叛逆。
以金钱为中心
谁也无法否认钱的重要性,经济上的安全感也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人类的需求等级中,生存基本需要和经济安全感排在第一,如果得不到满足,那么人类的其他需要便难以实现。
假设我主要从酬劳和薪水中获得安全感,势必寝食难安,因为影响财富的变数太多,任何一个闪失都难以承受。
如果我凭借工资的多少衡量我的人生价值,那一旦工资出现变化我将不能认可自己。工作和薪水本身,只能提供有限的力量和安全感,却无法带来方向和智慧。
以工作为中心
只知埋头苦干的“工作狂”,即使牺牲健康、婚姻、家庭与人际关系也在所不惜。他的生命价值只在于他的职业或工作。
正因为他们的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观都以工作为基础,所以一旦无法工作,便失去了生活的意义。任何妨碍工作的因素都很容易影响到他们的安全感;他们的人生方向取决于工作需要;而智慧和力量也只限于工作领域,无益于其他生活领域。
以名利为中心
许多人深受占有欲驱使,不仅想把汽车、豪宅、游艇、珠宝、华服等这些有形的物质据为己有,对于那些无形的名誉、荣耀与社会地位也不肯放过。
必须靠名利与物质来肯定自我的那些人,必定终日忧心忡忡,患得患失。面对名气、地位或者条件好过自己的人就觉得相形见绌,面对稍逊自己的人又趾高气扬。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会变得如此飘忽不定,起落频繁。
以享乐为中心
与名利紧密相关的享乐也可能成为生活的中心,这在享乐之风盛行的速成主义世界里不足为奇。电视与电影向人们展示了另外一些人的财富和安逸生活,从而激发了人们的渴望。
适度娱乐可使人身心舒畅,有利于家庭及其他人际关系的改善,但是短暂的娱乐和刺激并不能给人持久的快乐与满足。贪图享乐的人很快就会厌烦已有的刺激,渴望追求更高层次的刺激和“快感”。长期沉溺于此,他就会以是否能够享乐来评价一切。
以朋友为中心
青少年尤其容易以朋友为重,为了被同龄人的团体所接纳,他们愿付出一切代价,对于这个团体内流行的价值观也照单全收。他们对团体极度依赖,易受他人的感觉、态度、行为或情绪的影响。
以朋友为中心和以配偶为中心类似,都是感情上过分依赖某个人,因此也容易出现需要—冲突的恶性循环和不良后果。
以敌人为中心
这样的情况貌似闻所未闻,实则相当普遍,只是往往不为本人所注意罢了。
当一个人觉得遭到某个在社会层面或感情层面上十分重要的人物(如主管)的不公平待遇后,很容易对其耿耿于怀,并处处作对,这就是以敌人为生活中心。
有些离婚的人也对与前任配偶的过节念念不忘,心里放不下对对方的怨愤,需要不断谴责对方的缺点来证明自己的无辜。
有些子女成年后,仍为父母当年的忽视、偏心或辱骂而在公开场合或私下里愤愤不平,消极地抱怨自己不幸的人生剧本,这些也都是以敌人为中心的表现。
以宗教为中心
我相信任何有宗教信仰的人都知道,经常去教堂的人不一定有崇高的精神世界。有些人热衷于宗教活动,却无视周围人的紧急求助,违反了自己标榜的信仰;而另一些不那么热衷于宗教活动,甚至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其言行却更合乎宗教劝人向善的宗旨。
以宗教为中心的人在礼拜日和工作日的思考或行为方式完全不同,这种不完整的人格会威胁到他们的安全感,需要进一步给别人贴标签和给自己辩护。
以自我为中心
时下最常见的恐怕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他们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自私自利,与多数人的价值观相逆。
然而市面上盛行的个人成功术无一不是以个人为中心,鼓吹只索取、不付出,却不知狭隘的自我中心观会使人缺乏安全感和人生方向,也不会有智慧及行动力量。
这就像是以色列的死海,只有流入,没有流出,于是变得死水一潭。
叁
我们通过一个实例来看看不同的生活中心会让人有怎样不同的反应。
现在假定你已经买好票,准备晚上与配偶一起去看一场电影,对方兴奋不已,满怀期待。
可是下午四点钟,老板突然来电话要你晚上加班,理由是第二天上午九点钟有一个重要会议。
以家庭或配偶为中心的人,当然是优先考虑配偶的感觉,为了不让他(她)失望,你很可能会委婉地拒绝老板。即使为了保住工作而勉强留下来加班,心里也一定十分不情愿,担心着配偶的反应,想着用什么合适的理由来平息他(她)的失望与不满。
以金钱为中心的人,则看重加班费或加班对于老板调薪决定的影响,于是理直气壮地告诉配偶自己要加班,并理所当然地认为对方应该谅解,毕竟经济利益高于一切。
以工作为中心的人会觉得正中下怀,因为加班既可以让自己增加经验,又是一个很好的表现机会,有利晋升,所以不论是否需要,都会自动延长加班时间,并想当然地以为配偶会以此为荣,不会为爽约一事小题大做。
以名利为中心的人,会算计一下加班费能买到什么,或者考虑一下加班对个人形象有何助益,比如赢得一个为工作而牺牲自己的美誉。
以享乐为中心的人,即使配偶并不介意,也还是会撇下工作赴约,因为实在需要犒劳自己一下。
以朋友为中心的人,则根据是否有朋友同行,或其他工作伙伴是否也加班来做决定。
以敌人为中心的人,会乐于留下,因为这可能是一个打击对手的良机——在对手悠哉游哉的时候拼命工作,连他的任务也一并完成,牺牲自己的一时快乐来证明自己对公司的贡献比对手更大。
以宗教为中心的人则会考虑其他教友的计划,考虑办公室是否有其他教友或者音乐会是否与宗教相关——宗教音乐就比摇滚乐吸引力要大,由此决定取舍。此外,你认为优秀教友会怎么做,加班是奉献还是追求物质利益等也会影响你的决定。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只关心哪一样对个人的好处更大:是听音乐会好,还是让老板增加好感更有利?两种选择给自己带来的后果有何不同会是考虑的主要因素。
一般说来,我们的生活中心是以上某几种中心的混合体,依环境不同而有所变化。
大多数人的生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今天以朋友为中心,明天又变为以配偶为中心。
生活中心如此摇摆不定,会导致缺乏固定的人生方向,没有持久的智慧,也没有稳定的力量或自我评价。
所以,最理想的状况还是建立清晰明确的生活中心,
这个中心就是正确的原则。
只有以原则为中心,生活才不会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