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哲学的故事:
1508年,中国贵州西北部,在这片尚未开化的蛮荒之地,一个中年男人在偏僻洞穴中,为自己安置了“新家”:一张草床,一座灶台,外加一个石头做的棺椁。
35岁以前,他出生显赫官家,生而不凡,年少有为,并在28岁考中进士,步入仕途。
35岁这年,抱负还未施展,却已走向低谷,宦官当权,谏言被贬,还半路遭人追杀。
他一生立志求索圣贤之道,却被现实打击得体无完肤。
一天夜里,他同往常一样端坐石椁之中,以求参悟生死要义,寻求内心宁静……
没有圣迹征兆,也没有啥灵光乍现。却在一声长笑中,豁然开朗、恍然顿悟:原来圣人之道,就蕴藏在每个人的心中……
至此,他创建了一门新的哲学。这门学问,虽然不是开源之作,但却承前启后,并且因为洞察人性、够接地气,而影响了后世无数的有识之士,成为世间的指路明灯。而他,也因此与孔孟朱圣贤并列,永垂不朽。
——他,就是王阳明。这门哲学,就是心学:“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生而为人,我们最好奇的问题是:我从哪里来?将往何处去?
哲学探讨的就是这样的终极问题。因为比较抽象,所以往往被束之高阁。
事实上,当我们以平常心走入其中,便会发现,哲学在“穷尽天下万物之理、探寻天下万物本源”的背后,更多教会我们的,是如何“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是阳明心学所阐述的:“求诸内心,知行合一”。
人生到底有没终极意义?
以下,进入正题。
哲学是感性思维超越于经验之上的一种探索,是关于智慧和思想的升华。特别是中国古代哲学,从百家争鸣到汉唐儒释道、再到宋明理学心学,已经在无形之中融入骨髓,成为我们的文化基因。
对此,我们先简单科普下中国古代哲学的三大流派:儒家、道家、法家,可以说其分别决定了我们现在的价值观、精神追求以及管理思想:
——儒家:作为中国伦理思想正统,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价值理念。从先秦孟子和荀子关于“人性善”还是“人性恶”之争,到宋明理学和心学关于“性即理”还是“心即理”之辨,核心都离不开当年祖师爷孔子所提出的“仁义”思想(爱和正义~)。
——道家:作为中国众多思想流派的最初本源,提出对于思想的思索,即对于思想的思想。其极具穿透力的思考和见解,跨越千年不断被后继者如法家、宋明理学以及佛学禅宗等融合吸收并发展演绎,可以说道家蕴含了中国哲学最本源纯粹的思想精华。
——法家:是中国几千年管理思想的鼻祖,直接奠定了中国历朝历代、乃至现代的管理根基。早期分为“法、术、势”三派(法制、权术、赏罚),后来由韩非作为集大成者,将三派融为一体,并且吸取儒家仁义思想,以及道家万物运行法则,进行综合实践运用。
真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虽然看上去很抽象,但其实哲学就融入在日常生活中。接下来,让我们回到终极命题“人生意义”,并试着用更接地气的阳明心学进行哲学解答:
一、心即理
王阳明在贵州悟道后,开始授课讲学。
有学生问王阳明,何谓“心即理”?
王阳明取来《战国策》,将首页的战国地图撕碎,让学生重新拼接。
无奈地图信息量太大,学生苦拼半天也未能完成~
阳明笑笑,直接把纸片一翻,竟是一幅作者画像
——把人拼好了,地图自然也就完成。
学生顿悟:“人对了,世界也就对了。”
一切问题其实都源自内心,求诸于内即是理。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不要去纠结抽象和具体的区别对立,只有一个世界,那就是你的内心。你对了,世界也就对了。用大白话来说,心态决定一切。心态正,自然就会淡定。
放在今天,如何才能不那么焦虑,关键做到三点:
——不要攀比。烦恼来源于欲望,而欲望主要来自差距。当我们过分关注外部,整天惦记着隔壁老王家怎样怎样,便会开始抱怨,开始不淡定。
——不用恐惧。大脑有两个系统,一个是“监控”,一个是“操作”。当我们对未知感到不确定,便会开始恐惧,而恐惧又会促使大脑处于监控状态,从而产生焦虑。其实唯一能够让我们恐惧的就只有恐惧,其它都是浮云;
——专注当下。也就是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全然专注在当下。这样,就没有时间去计较过去的得失,也不会对未来感到不安。
二、致良知
王阳明在当地因俗化导,不久被调任为县令。
刚一上任便抓获一个大盗。
大盗横着脖子,毫无惧色:“要杀要剐随便,道德廉耻别讲。”
王阳明说:“天气太热,脱掉外衣再聊。”
大盗说:“脱就脱!”
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实在太热,内衣也脱吧。”
大盗回到:“大丈夫光膀子也正常,没啥大不了!”
又过一会,王阳明说:“内裤也脱了吧,一丝不挂更自在。”
大盗赶紧摇头拽紧内裤:“这可万万使不得。”
王阳明说:“你死都都不怕,却在乎一条内裤?看来还是有廉耻跟良知的!”
大盗折服。
“明明德,致良知”。明德,是指人心的本性;致良知,便是遵从本心去行事。说白了,就是成为本来的自己,遵从本心和良知去做事。
放在今天,如何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摒弃狭隘和偏执,真诚去做我们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就能真正达到至善(要牢记孔老夫子的“爱和正义”~)。
——在工作学习中,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不用太在意短期的金钱和名望,要坚信热爱才能带来长久的价值和幸福感。
三、知行合一
在王阳明看来,所学所悟如果不应用于具体实践,那就是耍流氓~
于是,在贵州悟道后,他便开启了开挂的后半生:
——42岁恩威并施,以诡谲心战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
——46岁仿效赤壁之战,在鄱阳湖中以少胜多平定洪都的宁王之乱;
——55岁老骥伏枥,为两广百姓扫除西南的土族之乱和盗贼之乱。
在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者不少,但两者都能做到像王阳明这样极致,即是圣贤又是战神的,寥若晨星。
“知”不单是知识,更指良知。只有知行合一,才能致良知。从“知道”到“行动”,是真正的大彻大悟和上等智慧。
放在今天,又该如何实践,关键做到三点:
——聚焦目标。还是以前聊过的那句话:高手永远是盯着目标做事。只有认准目标,精于一事,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才有可能真正创造价值。
——关注行动。要真正弄懂一个道理,就应该去付诸实践。说白了就是永远都要“走出去”,在实际动手的过程中,才有可能找到答案。
——不忘初心。最后,在实践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挫败跟挑战,也会有诱惑跟彷徨。关键还是要反观内心,莫生妄念,勿忘初心。
“心即理”是动力起因,“致良知”即是初心也是目的,“知行合一”则是方法途径。做到这三点,人生才能如王阳明临终所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冯友兰先生曾说过,人生有四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哲学便是对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觉解,通过对人性的系统思考,阐述人所应该成为的人。
人生到底有没有终极意义?其实生命本来就是“向死而生”的过程,人生最有意义的就是经历,注重结果,也享受过程,因为我们活在当下。
:)还有福利,关注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哲学”,带你《一张图了解“哲学”》
The End~
P.S.:“理学”以程颐及朱熹为代表,主张“性即理也”,认为万物皆有其客观本性,此本性便是理,通过“格物致知”,即对具体事物进行穷究练习,从而探得抽象的“理”;“心学”则以程颢、陆九渊和王阳明为代表,主张“心即理也”,即遵从内心和本性行事,才能达到至善,求诸于内心而非求之于外力。
P.SS.:“法”指法律、法制,主张在法律和君主面前人人平等,依法行事,以商鞅为代表;“术”指君主办事、用人的方法和艺术,强调要御人有方、趋利避害,以申不害为代表;“势”指君主的权利、权威,强调要恩威并施、赏罚分明,以慎到为代表。
认知领域Knowin
公众号ID:RenzhiKnowin
一群极致的知识极客,跟我们一起,探索发现更好的自己